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5年:变革中的世界与科学规划指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5年:变革中的世界与科学规划指南

引用
虎嗅网
11
来源
1.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616892.html
2.
https://news.gmw.cn/2025-01/24/content_37816637.htm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4634148
4.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4426007
5.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4-12-13/doc-inczfsec2659153.shtml
6.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22780
7.
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412/t20241230_1395330.html
8.
https://china.newsroom.ibm.com/2025-01-07-2025
9.
http://www.news.cn/local/2022-04/19/c_1128575052.htm
10.
https://smarter01.com/life-goals-plan/#step-3
11.
https://smarter01.com/life-goals-plan/#step-1

2025年,全球经济和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将温和增长,但面临诸多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在制造业和新能源领域的优势日益凸显,将继续引领亚太经济增长。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科学地认识自我,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划,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01

2025年:变革与机遇并存

02

经济全球化面临重塑

IMF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将温和增长,但面临诸多风险。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可能会慢慢减少,而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做更多的财政刺激。在理想情况下,我们会看到一个发达国家政府逐渐收回自己手,通过降息和减税给市场主体更多支持的过程。但这个假设面对无数可能的挑战,地缘政治(战争有时候是有自己的惯性的,想想当年美国撤出越战、撤出阿富汗用了多少年),贸易摩擦,IMF直接用了冷战时候的贸易走向对比今天。

03

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进

世界多极化继续深入演进。中国经济稳中有进。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总产出的比重达到35%,超过美国、日本、德国等后八大经济体的总和;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优势突出,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全球约60%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都来自中国。全球南方崛起势头不减。IMF预测,2024年至2029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GDP占全球总量的比重将由41.2%稳步上升至43.7%,其间经济增速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04

全球治理动力源转换

作为全球治理核心平台的联合国面临严峻挑战,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构改革困难重重。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长期缓慢,承担国际责任意愿下降。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签署行政令再次退出世界卫生组织与《巴黎协定》,欧洲多国偏好严格移民政策与贸易保护主义、质疑气候变化共识的右翼势力影响力继续扩大。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日益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重要动力源。

05

亚太地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2024年和2025年,亚太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仍将是全球范围内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域,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2024年亚太区域经济加权增速约为4.6%,高于全球1.4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60%。继2023年后,中国2024年实现的经济增速再次高于亚太整体经济增速,持续承担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力量的角色。根据IMF在2024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在稳健的内需、国际旅游业的复苏、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缓和以及区域贸易深化合作的推动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5年经济增长将保持在5%左右,在全球经济增长进程中持续扮演积极角色。

06

人工智能塑造发展新动能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重塑全球科技和经济格局。一是AI提升生产效率,助推经济增长。在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系统优化生产流程、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业竞争力;在服务业,智能客服、自动翻译、金融风控等应用缩短人机交互时间,降低运营成本。二是AI跨行业赋能,加速技术突破。AI辅助科研提升研发效率,推动生物医药、量子计算、气候能源等领域进步。在医学领域,AI加速药物筛选,提高癌症等疾病治疗精准度;在气候能源方面,AI优化能源调配,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三是AI深刻影响劳动力市场,既因优化任务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了工作质量,也因技术替代对低技能和重复性工作岗位形成冲击,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AI技术的飞速进展主要得益于芯片算力提升、中美高强度投入与全球开源技术合作生态。AI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技术鸿沟、社会不平等和国际冲突等风险。

07

科学认识自我:从MBTI到全方位评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个人如何科学地认识自我,规划未来?近年来,MBTI人格测试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成为年轻人热衷的“赛博算命”工具。然而,MBTI测试的科学性究竟如何?

MBTI人格分类的提出和应用虽然由来已久,最近却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又火了一把。只要做一场15分钟的心理测试,人人都能从十六个性格各异的多彩卡通小人中找到吻合自己的形象。由此也诞生出了层出不穷的meme图:

从刚开始对MBTI特质的衍生想象——

到万物皆可MBTI——

甚至连网易云音乐也推出了恋爱MBTI人格测试,isfj成为爱情六边形战士,entj摇身一变成为恋爱CEO,infp是为浪漫献身的忧郁富二代......

随着MBTI应用场景的越来越广,我们不禁思考:为何这届年轻人越来越沉浸于这种新型的赛博算命?以及,MBTI是否真的能给予我们有效的参考价值呢?

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科普MBTI的由来、它的科学性分析,并就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进行分析讨论。希望能帮助大家正确全面地看待MBTI测试,更好地利用这一工具~

MBTI是什么?

四个维度,十六种人格

MBTI测试的英文全称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是一个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的人格测量量表。由美国作家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布里格斯在20世纪40年代编制,用以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人格类型表现。

荣格在提出内、外向概念的同时,还提出了人格的四大机能(即思维、情感、直觉和感觉)。

他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这四项机能,但这四项机能在每个人身上体现的程度不一样。因此根据每个人身上的优势机能,再加上内向、外向变量,他把人又划分为8种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外倾感觉型与内倾感觉型。

目前官方MBTI自测网址为:
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也有汉化版的试题,但并不完全根据原版翻译,所以也有朋友反馈会出现结果不同的情况。

作为一项人格分类的测试,MBTI的主要用途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在遇到了和自己同样人格的朋友时,还能收获理解和归属感。而在几乎人人都爱互联网冲浪的今天,MBTI结果也可作为“社交名片”,建立征友标准。

MBTI科学性有多强?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针对MBTI科学性的综合研究都表明,它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格特质,但与大五人格测试等其他关于人格的心理测试比,信度和效度都不高。

何为信度和效度?

信度
信度指的是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比如,做了多次是否会得到相同结果。如果结果会频繁改变,说明信度不高;

效度
效度指的是测量结果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符合程度。这多用于无法直接研究的抽象概念。比如“幸福”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用财富数量、社会关系质量、可支配时间等多个可量化的指标来综合反映幸福指数。在MBTI情境下,比如,我做出来是ENTP,但感觉完全不符合其描述的特质,这或许就是效度低的体现。

MBTI之所以科学性不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每个纬度的测试结果以二分而不是比例的形式呈现。比如:99%内向和51%内向都会被判断为内向,但显然这两者的差异是很大的。由此也提醒大家,在对照结果时,相比于只看测量结果,直接参考各个维度的百分比会更准确。

其次,测试题如何作答具有主观性偏差(Subjective Bias),会受答题者当下的心情、生活阶段和发展目标影响。这其实是因为MBTI基于的16人格理论过于强调人格的不变性,但这与人实际上的发展规律相悖,毕竟,多数人的人格和喜好都会随着经历和自我成长而不断变化。

再者,16人格理论将人格类型看作相互独立且可被精细分类的,但性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本身是动态的、交叉重叠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类型并不是固定的,而且,人格类型之间的界限往往也并非像16人格分类那样泾渭分明,不同的人格类型分类存在互相覆盖的部分,很难强行拆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机械地把人格分成16种,那么很多时候我们和别人测出的结果不同,未必因为我们属于不同人格,也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人。不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往往比不同人格类型的大类差异要大。

因此,MBTI可以作为一个直观的参考工具,但并不适合成为判断人格的科学依据。

关于MBTI,有哪些常见的认知误区?

Common Misunderstandings
除了用作“社交名片”外,也有不少人开始渐渐把MBTI测试结果用于一些其它用途,比如天赋预测、职场考察等。

MBTI真的可以用于一切吗?显然不是的。

在这里我们对几种常见的MBTI认知误区来进行一下分析:

1
MBTI能反应智力水平和个人能力?

答案是不可以。MBTI测量的是偏好(主观上更倾向从什么角度思考和行动),而不是能力(客观上更擅长何种思维),因此无法反映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等取决于多方因素的指标。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些根据你的人格进行天赋度或智商排名的“大数据统计“,千万不要当真。(如果真的对自己的智力很好奇,可以做专门的智商测试)

2
MBTI决定工作是否被录用?
有些公司会让应聘者完成MBTI测试来考察他们的价值观、做事动机、兴趣点等是否和公司吻合,甚至以此决定是否录用一个员工。

实际上,MBTI了解的只是个性特征,并不能预测之后的工作表现。Jelly (2021)的研究也指出,MBTI在职场的应用方式应该是——将其作为定制员工更有兴趣完成的任务类型、提升员工工作表现的工具,而不是在入职时作为首要的筛选标准。

3
比一比谁的人格类型更罕见?

16种人格不分高低和好坏,少见人格也不等于优秀人格。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可不能用在人格测试上,比如只有不到2%的人属于的infj类型,就会被很多人误解它是高情商高智商的罕见优秀人格,但这其实并无法直接判断。

4
由MBTI能看出一个人的各方面特点?
由MBTI能看出一个人的各方面特点,包括性格、喜好,甚至于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

实际上,MBTI只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分类方式,它能做的只是大范围粗略的类型划分,而不能用来评估细微个体差异。

在心理学中,有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raits这一概念,用来表示性格特征分类等级中精确性和细分度的关系

08

科学规划2025:从愿景到行动

面对2025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科学地规划自己的生活?以下是一套实用的生活规划方法:

  1. 建立个人愿景:明确自己最渴望达成的人生目标,包括物质、健康、家庭、职业等多个方面。

  2. 规划人生蓝图:将个人愿景与现实环境、个人优势相结合,制定清晰的发展路径。

  3. 设定具体目标:遵循SMART原则(具体、可量化、可执行、可实现、有时间期限),将愿景分解为年度、月度、周度目标。

  4. 落实每日行动:每天制定行动计划,养成良好的行动习惯,并定期总结反馈,调整目标。

09

结语

在2025年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既要关注全球经济和社会趋势,又要科学地认识自我,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划。记住,未来不是命理预测的结果,而是我们通过科学认知和理性规划共同创造的。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迎接2025年的每一个机遇与挑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