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泉州世界遗产中的宗教瑰宝
九日山:泉州世界遗产中的宗教瑰宝
九日山,这座位于福建泉州南安丰州镇的名山,以其独特的航海祈风石刻而闻名于世。2021年,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日山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航海祈风石刻: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而著称,尤其是分布在东西两峰的10方祈风石刻,为12—13世纪泉州地方政府主持航海祈风祭祀活动的石刻文字记录,也是现存唯一的古代政府有关航海的国家祭典石刻文字记录,印证了“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历史。
现存的78方宋代以来的石刻中,有10方12—13世纪的祈风石刻最为珍贵,它们是世界仅存的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和平安的文字记录。这些石刻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东峰2方、西峰8方,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有6方,记载夏季回航祈风的有3方。时间跨度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到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
石刻上的文字,有的虽寥寥数字,却字字精绝、内藏玄机,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史海珍闻。比如:“遵令典”意即遵照法令,说明祈风是官方正式的制度;“修故事也”,说明祈风是由来已久的制度;“待潮泛舟而归”,说明宋时海潮可直达九日山下,参加者可乘船而返;“遵彝典也”,以及两知泉州的真德秀点明祈风乃“国有典祀”,均证明祈风在南宋已是国家祭典。
延福寺与昭惠庙: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
九日山上的宗教建筑见证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多元文化交融。延福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最早名为“建造寺”,是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曾在此翻译《金刚经》,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昭惠庙则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发达,当时依赖风向和洋流的帆船,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祈风仪式。昭惠庙供奉的通远王被视为海神,泉州地方官员都会亲自主持祈风仪式,祈求海神庇佑商船平安。这种官方主导的祈风仪式体现了国家对海上贸易的重视和支持。
自然景观: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九日山不仅是一座文化名山,也是一座自然美景荟萃的名山。山中的石佛亭、八戒石等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相得益彰,展现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石佛亭位于九日山西峰绝顶,亭内供奉着五代末期泉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命工匠镌刻的巨石佛像。石佛亭后面的榕树盘根错节,树根不往下扎,却长在地面上,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八戒石则因其形状酷似猪八戒而得名。据传,唐僧听说这里藏有真经,派猪八戒前来查看,结果猪八戒看到一棵龙眼树,大把大把吃了起来,竟然吃醉了,于是就坐卧于此。
九日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相得益彰,展现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产,九日山不仅见证了泉州作为东方大港的辉煌历史,也展现了不同文化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今天,九日山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