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行政区划全解析:16市136县如何形成?
山东省行政区划全解析:16市136县如何形成?
山东省作为中国人口第二大省,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达10123万人,全省总面积15.79万平方千米。山东省辖16个地级市,共有58个市辖区、26个县级市、52个县,合计136个县级区划。这些行政区划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历史溯源:从方国到山东省
山东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夏朝时期就有众多方国和部落存在。商朝时期,山东是商族的重要活动区域,曾多次迁都于此。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山东地区建立了40多个诸侯国,其中以齐、鲁两国最为著名。齐国由姜子牙受封,鲁国则是周公旦之子伯禽所封。这两个国家对山东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于“齐鲁”至今仍是山东省的代称。
秦朝统一后,山东地区被分为多个郡,此后历经汉、三国、晋、南北朝等时期,行政区划不断调整。隋唐时期,山东分属不同州道。北宋时分为京东东路、京西西路等。金朝时期首次出现“山东”政区名称。明朝设立山东行中书省,清朝则正式定名为山东省。
当前行政区划:16市136县
目前,山东省下辖16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又管辖若干市辖区、县级市和县。以下是主要地级市的行政区划概况:
- 济南市:省会城市,下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长清、章丘、济阳、莱芜、钢城10区和平阴、商河2县。
- 青岛市:计划单列市,下辖市南、市北、黄岛、崂山、李沧、城阳6区和即墨1区,以及胶州、平度、莱西3个县级市。
- 淄博市:下辖淄川、张店、博山、临淄、周村5区和桓台、高青、沂源3县。
- 枣庄市:下辖市中、薛城、峄城、台儿庄、山亭5区和滕州1个县级市。
- 东营市:下辖东营、河口、垦利3区和利津、广饶2县。
- 烟台市:下辖芝罘、福山、牟平、莱山、蓬莱5区和龙口、莱阳、莱州、招远、栖霞、海阳6个县级市。
- 潍坊市:下辖潍城、寒亭、坊子、奎文4区和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6个县级市,以及临朐、昌乐2县。
- 济宁市:下辖任城、兖州2区和曲阜、邹城2个县级市,以及微山、鱼台、金乡、嘉祥、汶上、泗水、梁山7县。
- 泰安市:下辖泰山区、岱岳区2区和新泰、肥城2个县级市,以及宁阳、东平2县。
- 威海市:下辖环翠、文登2区和荣成、乳山2个县级市。
- 日照市:下辖东港、岚山2区和五莲、莒县2县。
- 临沂市:下辖兰山、罗庄、河东3区和沂南、郯城、沂水、兰陵、费县、平邑、莒南、蒙阴、临沭9县。
- 德州市:下辖德城、陵城2区和乐陵、禹城2个县级市,以及宁津、庆云、临邑、齐河、平原、夏津、武城7县。
- 聊城市:下辖东昌府、茌平2区和临清1个县级市,以及阳谷、莘县、东阿、冠县、高唐5县。
- 滨州市:下辖滨城、沾化2区和惠民、阳信、无棣、博兴4县,以及邹平1个县级市。
- 菏泽市:下辖牡丹、定陶2区和曹县、单县、成武、巨野、郓城、鄄城、东明7县。
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布局促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9年莱芜市的撤销及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此次调整后,济南市辖10区2县,面积扩大至10244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人口达870万。这一调整不仅优化了济南市的城市空间布局,推进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更有助于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构建与京津冀地区多元互补、协调联动、合作共赢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
此外,山东省还提出推进多地撤县(市)设区、撤县设市规划。例如,支持撤销蓬莱市、长岛县合并设立蓬莱区,推进青岛胶州市、东营利津县、潍坊昌邑市以及威海荣成市等县(市)撤县(市)设区,推动广饶县撤县设市。这些调整旨在优化行政层级和区划设置,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山东省的行政区划历经数千年演变,从夏商时期的方国林立,到西周分封制下的齐鲁两国,再到如今的16个地级市、136个县级区划,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当前的行政区划既体现了历史传承,又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