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柏林寺:一座皇家寺院的七百年传奇
北京柏林寺:一座皇家寺院的七百年传奇
在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的戏楼胡同深处,藏着一座有着近七百年历史的古刹——柏林寺。这座始建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的寺院,不仅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因其独特的皇家背景而成为京城中最具历史价值的古寺之一。
皇家寺院的辉煌历史
柏林寺的皇家背景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皇四子胤禛为庆祝其父康熙帝六十岁寿诞,对柏林寺进行了大规模修葺。此次重修不仅使寺院规模得以扩大,更让柏林寺获得了康熙帝御题的“万古柏林”匾额,悬挂于正殿之上,彰显其皇家寺院的地位。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朝廷再次下令重修柏林寺,此次重修奠定了寺院的基本格局。乾隆帝亲自撰写了重修碑文,详细记载了此次修缮的经过,碑文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研究清代皇家建筑的重要资料。
精妙绝伦的建筑布局
柏林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寺院布局严谨,主要建筑都建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庄重与威严。
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维摩阁共五进院落。中轴的东西两侧为配殿,整座寺院布局整齐严谨。山门殿前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砖砌影壁,雕刻有精美图案。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檐下正中悬挂有巨额横匾,上书“万古柏林”,是康熙60寿辰时的亲笔题书。
大雄宝殿内有明代塑造的三世佛和7尊木制漆金佛像。东配殿内存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铸造的交龙纽大铜钟,高2.6米,钟身遍刻经文《往生净土神咒》。正殿前立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御制并书重修碑2座。
维摩阁,自成院落,为双层建筑,东西两侧建有翼楼。寺西为行宫院,乾隆曾御驾来此。柏林寺最珍贵的文物是过去曾保存的中国惟一的一部“龙藏经版”的刻版,并在这里印刷。佛教经典从唐代起称为“藏”,“龙藏”就是指清朝皇家御制雕刻的佛学大丛书。这部“龙藏经版”的内容极其丰富,收集了我国古代历代高僧的佛学著作。这部藏版从雍正十一年开始雕刻,至乾隆三年,用了六年的时间,经版有七万多块,经书七千多部。其工程十分艰巨。
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
柏林寺不仅是皇家寺院,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寺内保存的《龙藏》经版,是中国释藏中现存的唯一木刻经版,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部经版从雍正十一年(1733年)开始雕刻,至乾隆三年(1798年)完成,共雕成经版79036块,全藏共有724函,按照千字文编次(“天”字到“机”字),共1669部,7168卷,版式与《永乐北藏》相同。全藏分为正藏、续藏,正藏485函,内容和《永乐北藏》完全相同;续藏239函,与《永乐北藏》相比有增有减。当时印100部,颁赐京内各寺。1935年又印刷22部。经版原来保存在皇宫内的武英殿,乾隆年间为方便印刷取用而转移到柏林寺,1982年又转移到智化寺。1987年文物出版社利用这批经版重印了《龙藏》,经版自此存放在北京市大兴县(今大兴区)一处库房内。经版由梨木制成,宽13厘米,长18厘米,两面刻宇,字体秀劲而工整,特别是佛像、龙碑等版面雕刻精细生动。
此外,柏林寺还保存着许多珍贵文物,如明代塑造的三世佛像、康熙年间的铜钟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的精湛,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历史趣闻
柏林寺内保存的《龙藏》经版,是雍正年间为方便印刷取用而从皇宫武英殿转移至此。庙内原有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撰写的重建碑文。庙内原有七叶古槐,曾奇迹般躲过一场火灾。
柏林寺作为“京内八刹”之一,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其严谨的建筑布局、精美的雕刻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如今,这座古老的寺庙依然保存完好,1984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座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柏林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入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