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守护心跳的“隐形保镖”
心脏起搏器:守护心跳的“隐形保镖”
80岁的刘爹爹因传统心脏起搏器感染,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成功植入了一颗仅有2克重的无导线起搏器,恢复了正常生活。这个案例不仅展现了心脏起搏器对治疗心动过缓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医疗技术的飞速进步。
什么是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体内的电子治疗装置,通过发放电脉冲来调控心跳节律,帮助患者维持正常心率。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脉冲发生器体积小巧,重量约20克,内部包含集成电路和电池;电极导线一端连接脉冲发生器,另一端通过静脉到达心脏并固定在心肌壁上。
当心脏的自然起搏点——窦房结发生病变或电信号传导受阻时,就会导致心动过缓,即心率低于60次/分钟。这种情况可能引发疲劳、头晕、晕厥,甚至心脏停跳等严重后果。而心脏起搏器就像一个“人工窦房结”,能够及时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收缩,从而维持正常的心率和心脏功能。
手术过程安全吗?
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保持清醒状态。手术切口一般在4-5厘米左右,医生会在锁骨下方的皮下组织中制作一个囊袋,用于放置脉冲发生器,然后将电极导线通过静脉送入心脏并固定。整个手术过程大约需要1-2小时。
这种手术风险相对较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发生率约为2-3%。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新型的无导线起搏器已经问世,它们体积更小,可以直接植入心腔内,进一步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术后感染的可能性。
术后如何护理?
植入心脏起搏器后,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观察切口情况:术后需要沙袋压迫4-6小时,避免出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术后2周内不能沾水,防止感染。
限制活动: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患侧上肢的活动,以免影响电极位置。可以进行适度的轻度活动,如散步。
饮食与作息:建议摄入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有助于伤口愈合。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自我监测:定期测量脉搏,如果发现心跳低于设定的起搏频率,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在植入初期和电池寿命将尽时,更要注意监测。
定期随访: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的程控随访,以评估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和电池寿命。一般在术后3-4个月进行第一次随访,之后根据情况定期检查。
最新技术发展
近年来,心脏起搏器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圣安东尼奥市德克萨斯大学的工程师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低功耗芯片,可以延长电池寿命;赖斯大学研发了无电池、无线的心脏起搏器,通过射频辐射供电;哈佛大学则创制了世界上最小的无线电接收器,具有完全的生物相容性。
更令人振奋的是,加拿大McEwen再生医学中心的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让人类多功能干细胞在21天内发展成起搏器细胞,而西达斯-西奈心脏研究所则在尝试通过基因治疗将正常的心脏细胞转化为起搏细胞。这些创新技术有望在未来彻底改变心脏起搏器的使用方式。
结语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挽救生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起搏器正变得越来越安全、便捷和智能化。对于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同时,也要重视术后的护理和定期随访,以确保起搏器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