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医疗困境:社会如何接纳?
跨性别医疗困境:社会如何接纳?
“我还活着,现在没有绑拘束带,头发被剪掉了,这里就是监狱……没时间了,可能要断联系了。”这是一条来自跨性别者出柜去势后遭到家人殴打、虐待后发出的求救信息。发出这条信息的是一个叫HLW的女孩,也有人叫她薇薇安。薇薇安是一个跨性别者,从12岁开始就想要变成女性。她偷偷吃药,18岁生日那天离家出走,做了去除睾丸手术。然而,家人发现后,对她进行了极端的暴力对待:捆绑、软禁、甚至试图掐碎她的脊椎骨。薇薇安的故事,是许多跨性别者在中国面临的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
医疗资源的严重缺乏
在中国,像薇薇安这样的跨性别者想要获得专业的医疗服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根据《2021全国跨性别健康调研报告》,目前全国范围内能够提供专业跨性别医疗服务的机构屈指可数,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如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这些医疗机构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往往需要跨性别者经历漫长的等待过程。
由于正规医疗渠道的缺失,许多跨性别者不得不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药物和进行手术。他们通过网络购买激素药物,自行摸索用药剂量,甚至尝试自己动手进行去势手术。这种做法存在巨大的健康风险,可能导致感染、出血等严重后果。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跨性别者为了完成全套性别重置手术,不得不前往泰国等国家,这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还可能因手术质量和术后护理问题带来更多的健康隐患。
社会接纳度低
除了医疗资源的短缺,跨性别者在社会融入方面也面临着重重障碍。就业歧视是他们遭遇的最直接挑战之一。根据相关调查,跨性别人群所面临的失业风险约为社会普通人群的3倍,工作环境对跨性别者不友好的比例高达24.58%。跨性别女性面临的外部工作环境压力尤其大,许多人在面试时就因跨性别身份而被拒绝,即使入职后也常常需要隐藏自己的性别认同。
校园暴力和家庭排斥也是跨性别者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据统计,超过九成的跨性别者家庭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跨性别者,在853位向家人出柜的跨性别者中,完全不接受的家长占到了38.9%。这种家庭暴力和排斥不仅给跨性别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政策法规的滞后
目前,中国在跨性别权益保护方面尚无明确的法律框架。跨性别者在身份认证、医疗保障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在ICD-11中已将“性别不一致”从精神障碍分类中移除,但中国的相关政策尚未跟上这一国际趋势。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在跨性别权益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国家已经通过了全面的LGBTQI+权益保护法案,为跨性别者提供了包括医疗、就业、教育等多方面的保障。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跨性别者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医疗资源的严重短缺,到社会接纳度的普遍低下,再到政策法规的明显滞后,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应对。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跨性别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公平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