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费风波:上海为何逆势涨价?
物业费风波:上海为何逆势涨价?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物业费普遍下调,江苏镇江、山东青岛、甘肃兰州等地纷纷推出打折政策,甚至广西柳州还试行了“0元物业费”。然而,在这场降价潮中,上海却成为了一个例外。2025年初,上海徐汇区汇成苑小区的物业费从0.8元/㎡/月涨至1.0元/㎡/月,甚至二手豪宅如长宁区古北花园的物业费更是从2.2元/㎡/月飙升至5.95元/㎡/月。
市场化定价机制取代指导价
自2015年上海取消商品住宅物业费指导价后,新盘物业费由市场定价,开发商在售房时即锁定价格。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新入市项目物业费均值达7.46元/㎡/月,较2015年指导价上限翻了一倍。这种市场化定价机制使得物业费价格大幅上涨,但也带来了服务质量提升的可能性。
高运维成本下的被动涨价
上海目前物业费涨价的小区,主要来自老破小。这些小区的物业费普遍低于1元/㎡/月,但房屋老化导致维护成本逐年攀升。例如,汇成苑小区物业费13年未涨,若物业费无法覆盖成本,服务质量必然下滑,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物业费的上涨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运维成本。
开发商的利润锁定策略
由于房产销售利润收窄,不少开发商通过自持物业获取长期收益。新盘物业费在售房阶段即由开发商与物业公司协商确定,业主购买时只能相对被动接受高价。这种策略虽然保证了开发商的利润,但也使得业主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承担了更高的费用。
高价未必高质
当然,也有物业费涨价的正向循环。部分物业公司通过增加服务项目,不仅提升了服务能级,不少业主也表示优质物业对房屋保值确有帮助,形成“高服务-高溢价”的正循环。但一些高端楼盘,物业费动辄超10元/㎡/月,业主仍抱怨服务“质价不符”。这也折射出了行业困境:低价低质、高价未必高质。真正的优质物业需平衡成本与服务,而非简单涨价或降价。
总结
物业费涨跌的深层逻辑,实则是房地产行业从粗放扩张向精益化运营转型的必然。物业服务不应该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衡量效能的标尺。物业费并非越低越好,真正的好日子,需建立在成本、服务与业主信任的平衡之上。希望,更多所谓的豪宅看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