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三峡工程:民主决策典范背后的权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峡工程:民主决策典范背后的权衡

引用
百度
16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E5%B3%A1%E6%B0%B4%E5%88%A9%E6%9E%A2%E7%BA%BD%E5%B7%A5%E7%A8%8B/4341547
2.
http://paper.people.com.cn/jhzk/html/2011-06/18/content_959394.htm?div=-1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A1SVS8K0552WNGR.html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5%BF%E6%B1%9F%E4%B8%89%E5%B3%A1%E6%B0%B4%E5%88%A9%E6%9E%A2%E7%BA%BD%E5%B7%A5%E7%A8%8B
5.
https://www.gov.cn/xinwen/2014-12/13/content_2790541.htm
6.
https://rmrb.zhouenlai.info/%E5%91%A8%E6%80%BB%E7%90%86%E4%B8%93%E6%A0%8F/%E6%80%BB%E7%90%86%E7%9B%B8%E5%85%B3/1991/1991-12-18%200912733%20%E4%B8%89%E5%B3%A1%E5%B7%A5%E7%A8%8B%E8%AE%BA%E8%AF%81%E5%A7%8B%E6%9C%AB.htm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B3%A1%E5%A4%A7%E5%9D%9D%E6%BA%83%E5%9D%9D%E5%81%87%E8%AE%BE
8.
http://hprc.cssn.cn/gsyj/jjs/hyyxs/201208/t20120828_4033597.html
9.
https://www.ctg.com.cn/sxjt/sxgc4/bwsx/2024081104052483367/index.html
10.
https://www.gov.cn/test/2006-05/16/content_281722.htm
11.
https://xueqiu.com/2108855173/323293271
12.
https://www.ndrc.gov.cn/xwdt/gdzt/cl70zn/201909/t20190930_1197749.html
13.
http://www.chincold.org.cn/chincold/xshd/webinfo/2009/12/1282721458477608.htm
14.
http://www.hbdsw.org.cn/dsyj/201606/t20160623_103641_mob_2.shtml
15.
https://www.ctg.com.cn/sxjt/sxgc4/bwsx/2024081104052416413/index.html
16.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1215/28fbfd94fa8540ad994048559ff4177f/c.html

三峡工程,这座被誉为“世界最大水电站”的宏伟工程,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建成,历经近一个世纪的论证和建设。其决策过程充满了争议和权衡,反映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大型水利工程的科学态度和民主决策机制。

01

从构想到论证:三峡工程的历史脉络

三峡工程的设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这一构想开启了中国对三峡水利开发的探索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工程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问题汇报时指出:“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这一指示为三峡工程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02

争议与权衡:决策过程中的多方考量

三峡工程的论证过程充满了争议。主要争议焦点包括:

  • 技术可行性:工程规模巨大,涉及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环境,技术难度极高。
  • 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可能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包括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改变和水质变化。
  • 移民安置:工程涉及大量人口迁移,如何妥善安置移民成为一大难题。
  • 军事安全风险:有观点担忧工程可能成为潜在的军事打击目标。

面对这些争议,决策者采取了科学严谨的态度。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三峡工程进行重新论证。为此,成立了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聘请了412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涵盖地质、电力、生态等14个专业领域。经过5年的深入研究,专家们从技术、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为最终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03

决策与实施:国家意志的体现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这一表决结果体现了国家对三峡工程的坚定支持。

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2006年5月全线建成。建设过程中,工程团队克服了重重技术难关,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三峡大坝全长2335米,高181米,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

04

成效与影响:综合效益的实现

三峡工程的建成带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 防洪: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有效保护了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耕地。
  • 发电:年发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0.31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0.858亿吨。
  • 航运:改善了660公里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从上海直达重庆,船舶运输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
  • 旅游:三峡水库蓄水后,不仅原有美景得以保留,还增添了“高峡平湖”等新景观,2011年接待游客达175万人次。

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大型水利工程方面的技术实力,更展现了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决策能力和执行效率。它不仅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