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形象大揭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形象大揭秘

引用
澎湃
9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102166
2.
https://www.sohu.com/a/391069287_120646723
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748328613364940
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309115334750319
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196851051965098
6.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327292/
7.
https://www.sohu.com/a/396808416_154166
8.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76923
9.
https://www.fx361.cc/page/2022/1112/10855553.shtml

《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是一部票房爆棚的动画电影,更是对哪吒这一经典神话人物形象的全新演绎。从最初的印度佛教护法神,到后来的道教神将,再到如今的少年英雄,哪吒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电影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些演变过程?让我们一起探讨哪吒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吧!

01

哪吒形象的历史演变

哪吒并非中国本土原创,而是源自印度佛教神话。梵文全名为Nalakuvara或Nalakubala,音译作那罗鸠婆、哪吒俱伐罗、哪吒鸠跋罗等,简称为哪吒。哪吒是印度佛教的护法神,属于夜叉神的系统,职责是辅佐其父毗沙门天王护卫佛法,驱除邪祟,守护世人。佛教中的护法神、夜叉神,大多外表凶狠,以显示他们嫉恶如仇,剽悍勇猛,所以哪吒往往以凶恶、忿怒的外表示人,如《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称“尔时,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又如《人天眼目卷之一》称“忿怒哪吒把须弥,一擘百杂碎”。哪吒在佛经里的形象颇为独特,也就是人们熟知的“三头六臂”(有的版本也作“八臂”),如《佛果圜悟禅师碧严录》:“明眼汉,没窠臼,有时孤峰顶上草漫漫,有时闹市里头赤洒洒。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摄慈光。”

围绕哪吒的故事有很多,如诞生为一团肉、剔骨割肉还父母、莲花化生等都为今人所熟知,但其实这些故事或多或少都与佛教有关。以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为例:这个故事已经不能在今天的佛经里看到,不过它曾一度是宋朝以后的僧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如《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一的讨论:“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折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颂曰:何者是身?分明听取山河国土现金躯,十方世界在里许。万劫千生绝去来,山僧此说非言语。骨肉都还父母了,未知那个是那吒?”由此可以推断,哪吒析肉析骨的故事应当出自佛典,虽然事件的起因、经过不详,但是它无疑为之后民间文学的改编提供了原型。

上面的介绍只涵盖了哪吒形象的外表、身份等特征,没有涉及到他的性格,不过我们倒是能从北宋文学家苏辙的《哪吒诗》中略知一二: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佛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见《栾城集》)

从这首诗中可以提取出不少信息:第一,哪吒是佛教的崇信者,“只知拜佛”,以佛为父;第二,哪吒与父亲的关系可能比较恶劣,所以“不拜父”,需要用宝塔来加以调教;第三,一个“狂”字凸显出哪吒叛逆的性格特点,而它“愚难教语”、“不拜父”的表现可能会被中国人视为“不孝”——苏辙深谙佛学,其造诣可能比其兄苏轼更高,因此这首诗对哪吒形象的刻画,应当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北宋时期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佛教传说,而该形象的一些元素也会在后世传播中得到保留。

02

融入中国文化的三太子

毫无疑问,哪吒的形象不可能一成不变。伴随着佛教在中国不断传播,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吸收、借鉴,以及民间信仰的更新换代,哪吒的形象也逐渐从原来的佛教背景中脱离出来,开始向中国化的方向发展。

不过,要谈论哪吒进入中国后的形象转变,就不能不提到他的父亲,毗沙门天王。毗沙门天王是佛教中极其重要的护法神,专门护佑北方地域,与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合称“四大天王”,但较后三者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他的职责主要是护佛、护经、护国、护众生等,也曾被视为财神和福神。毗沙门天王的形象通常都是身披甲胄、头戴宝冠、右手持棒(或戟)、左手擎塔;而由于左手中的塔是该天王的一个显著标志,所以百姓也俗称其为“托塔天王”。根据佛经记载,毗沙门共有五位太子,分别是最胜、独健、哪吒、常见、禅只,其中当数独健、哪吒二人名气较大,不过毕竟身为太子,其名气仍然依附于毗沙门极高的影响力。

北宋银杏木函彩绘毗沙门天王像(苏州博物馆藏)

中国的毗沙门天王信仰始于唐朝,经西北于阗地区传入中原。唐代来华的密宗高僧不空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记述自己曾受唐玄宗之邀,设坛作法,请毗沙门天王显圣,解救被吐蕃军队围困的安西城的异事。经过不空等人的推介,毗沙门天王开始受到唐朝皇帝的极力推崇,并在军队中得到普遍的祭祀,因此其作为战神的神格也格外突出。唐朝之后,毗沙门天王信仰在中国盛极一时,上至朝廷,下至百姓,不仅为官方的祭典所认可,也在民间拥有大量信众。

有趣的是,在毗沙门天王信仰不断传播的同时,另一种以初唐军事家李靖为崇拜对象的战神信仰也在民间流传着。李靖是唐代杰出的将领,战功显赫,出兵西北讨伐突厥、吐谷浑的几次战役更使他留下了卓越的声名。李靖在唐代就已经被神化,在宋代更有了自己专门的庙宇。一种信仰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越大,它被进一步改造、与其他文化相交融的可能性也越大;日积月累,经过大众的主观想象和附会,最迟不过宋代,中国本土的毗沙门天王信仰就与李靖信仰汇合到了一起,两位神也融合为一,形成了一个新神:“托塔李天王”。自此以后,毗沙门天王就改姓了“李”,其形象已经世俗化、中国化。

既然李靖成了毗沙门天王,那么在老百姓心中,哪吒理所当然也就是李靖的儿子了,随父姓李,变成“李哪吒”(只不过人们很少这样称呼,足以说明他的名字独立性很强,追加的姓反而显得不自然)——这个转变的意义不可谓不大:成为李家之子,意味着哪吒开始脱离外来宗教的文化语境,而顺利进入中国神的系谱之中,从而成为一个比凶恶的夜叉更易于亲近、一个能够用本土的文化思维加以理解的形象,并为后世的改编和演绎释放了巨大的空间。

可以想见,在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出现之前,民间早就流传着有关哪吒的故事。如今能找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应当是元代(一说成书于元代、完本于明代)无名氏著《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哪吒太子”条目:

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噉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吒,次木吒,师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面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

03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形象重塑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形象得到了全新的演绎。这部电影打破了传统善恶对立的模式,赋予角色更多层次的性格。哪吒不再是简单的正义化身,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角色。

电影开场时,哪吒被设定为一个天生邪恶的形象。他四处喷火破坏公物,伤害无辜的人。这种反传统的设定打破了观众对哪吒的固有印象,同时也为后续的成长转变埋下伏笔。

哪吒的母亲殷夫人,她的形象融合了现代母亲的特点。她对哪吒的教育方式、语言表达都带有现代气息,如“疼死老娘了”这样的口语化表达。这种现代元素的融入让角色更加贴近当代观众,增强了情感共鸣。

太乙真人这个角色也进行了现代化的改编。他被设定为一个肥胖慵懒、马虎且佛系的形象,还带着四川口音。这种反差极大的设定让角色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04

细节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电影通过大量细节展现了哪吒形象的演变。例如,哪吒继承了混元珠的能力,能分出六条手臂,这与传统形象中的“三头六臂”遥相呼应。同时,电影还通过现代手法重新诠释了哪吒的标志性武器——混天绫、火尖枪和风火轮,使其更具视觉冲击力。

电影中的许多细节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例如,结界兽的设计灵感来自三星堆的青铜面具,而哪吒的服装和配色则融合了传统中国元素与现代动漫风格。

05

文化意义与现代价值

《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哪吒的形象重塑,传达了深刻的现代价值。电影打破了“生而知之”的宿命论,强调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哪吒从一个被命运诅咒的魔童,最终成长为拯救陈塘关的英雄,展现了自我救赎的力量。

这种现代性的诠释不仅让哪吒形象更加立体,也使其成为当代青年的励志象征。电影通过哪吒的故事,探讨了偏见与包容、个体与系统、亲情与成长等现代议题,使其具有了跨越时代的文化意义。

06

结语

《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对哪吒形象的创新演绎,不仅创造了一个票房奇迹,更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神话英雄。从印度佛教的护法神到中国少年英雄,再到现代动画中的魔童,哪吒的形象演变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部电影的成功,也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无限可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