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课:多元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
七年级音乐课:多元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明确提出要“拓宽艺术学习范畴,形成丰富多元、结构合理、与时俱进的艺术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七年级音乐教学中有效融入多元文化元素,成为每位音乐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要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音乐形式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学生不仅能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
1. 选择多元化的音乐素材
教材中已经提供了丰富的多元文化音乐素材。例如,在欣赏、歌唱、演奏中所选用的曲目包括了民族音乐、传统艺术、专业创作的经典作品,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以及国外经典音乐,如:河北民歌《茉莉花》,澳大利亚民歌《理发师》,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雷鸣电闪波尔卡》,豫剧《花木兰》选段,及富有现代气息的《橄榄树》等等。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大众、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内容宽泛,教材丰富,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2. 开展特色社团活动
音乐社团是推进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各种特色社团,如民族乐器社团、戏曲社团、流行歌曲社团等。通过特色化细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民族乐器社团可以教授二胡、笛子、琵琶等传统乐器,同时介绍相关文化背景和著名作品;戏曲社团则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京剧、越剧等传统戏曲的唱腔和表演,制作京剧脸谱等。
3. 组织多元文化主题活动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音乐活动是渗透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比如在端午节前夕,可以举办“端午社团晚会”,让学生搜集节日相关资料,学习和表演与端午节相关的音乐作品;中秋节期间,可以组织“中秋文化艺术联欢”,通过歌舞、戏曲等形式展现节日文化。
4. 家校合作共育
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亲子民乐演唱”、“民族音乐大揭秘”等活动,邀请家长参与音乐社团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唱民乐、录视频,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多元文化教育的成效
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生不仅能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他们学会了用音乐表达情感,用艺术对话世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是心灵的启迪。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多元文化魅力的音乐课堂,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