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水学与天文学的有机融合
中国古代风水学与天文学的有机融合
中国古代风水学与天文学的有机融合,展现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深刻认识。从天文学的现代分支到星象学的分类,再到风水学的理论基础,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现代人提供了独特的宇宙观和时空观。
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天文学是研究字宙星象(即天象)性质、关系及运动规律的理论。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近百年来,根据其研究的性质及运用属性,由古天文学逐渐演变为两大分支:
一是现代天文学,是以精密观测和计算为基础,与人世关系脱离,成为一门只研究天外星体本身现象的纯科技。
二是星象学,西方称星辰学,是根据天象关系及运动规律来推测和预测人世事务吉凶规律的学问,亦即是研究天体对地球及人类的影响关系的学问。
现代天文学和星象学同宗同源,但后者,备受科学的歧视和冷落,以至称作“迷信”、“伪科学”,这实欠公允。
人类的今天与昨天是发展关系,承袭关系,人类历史上的古科技,由于认识工具原始,具有“感知”特点,其信息获取及类比推理显得粗糙,欠准确精密,但它毕竟也是优存劣汰,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由蛮荒走向今天的文明。而且,其中也闪烁着伟大的认知和发现。
星象学最重要的科学命题是天体与地球及人类有着相互影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有规律的,由天体的异常变化可以预知和推测地球及人类的吉凶祸福。
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也再次证明天体与地球及人类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实际上,现代天文学也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科技,它同时也肩负着预测地球及人类命运的使命。
那么,何谓星象?什么是星象学?现代人知之甚少。
一、星象是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各种现象。简单概括为:
①太阳、月亮及太阳系各行星的运行周期路线位置及光象;
②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区域及其光象;
③太阳黑子、日食、月食、彗星、流星、新星、极光等星曜异变情况;
④日月星辰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变化情况等等。
二、星象学,在西方称星辰学,分为两大部分:占星术和星命术。中国,在汉代萌芽,唐代形成体系。
占星术是根据各种星象的异常变化来预测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及人类社会中的异常事变的学说和技术。《开元占经》是集中国古代占星术理论之大成的巨著;汉墓出土的竹简文书《五星占》是中国古代占星术的生动实例;《天文志》是中国古代占星术及其实例的渊薮。
星命术是古代根据日月五星四余二十八宿及其运行变化关系来预测和判断个人命运吉凶祸福的学说和操作技术。唐朝李虚《命书)三卷,《张果星字》为其典籍,宋代徐子平(著《渊海子平》)等人发展。
占星术主要用于国家朝廷的军国大事上,受其影响最深的是社会上层;而星命术则主要为个人推测命运吉凶祸福,通行于社会中下层。
但作为星象学的一个整体——中国古天文学,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历法的计算与编制—推演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阴阳”历法。它是中国科技、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等领域的宇宙时空参照系,有很多内容,至今沿用,功不可没。
中国风水学之“理气说”来源于古天文学。
中国古天文学和星象学根据月亮(太阴)的盈亏和太阳的行程,确立了球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时间”序列。并由此,把“时间”扩充到天体和字宙的“空间”,形成了按照中国地理的“星象分野”之学,即二十八宿与地球表面的对应关系,天文的名称叫做分野。
这是中国古文明的“时”、“空”统一观念,即宇宙观。为进一步探索宇宙物理的变化与人事演变的微妙关系打开了大门。由此,产生了“知天”知命”、“反身而诚”而合于“天心”的中国风水学说。北宋五大儒之一邵康节,在其《观物内篇》和《观物外篇》合集而成的《皇极经世》的千古名著中,他把人类世界的历史寿命,根据易理象数和古天文星象学的法则,归纳为一个简单易记的公式。这个公式叫做“元、会、运、似、世界”。
一元包含十二会
一会包含三十运
一运包含十二世
一世包含三十年
即:一世=30年 为一世
十二世=30×12=360年 为一运
三十运=30×12×30=3600年 为一会
十二会=30×12×3012=126900年 为一元
简化公式为:30(年/世)×12(世/运)×30运/会)×12(会/元)=126900元/
一元便是代表这个世界的文明形成到毁灭终结的基数,由开辟以后到终结的中间过程之演变要经过十二会。用现代地球物理的概念,就是一个冰河时期。
一会是10800年,约一万年。天由子会开辟,即十二辟卦的复卦开始,约有一万多年。然后形成了地球,是用丑会,十二辟卦的地泽临卦,如一年中的十二月天气变冷;这和现代的地球物理学说一样,在那时代,地球因冷却而慢慢冻结起来,表面凸出的是高山,凹下的成为海洋。到了有人类存在天地间,已是进入了十二辟卦的泰卦,三阳开泰,为寅会。由尧甲辰年登位那一年作标准而开始计算。我们现在是处在“午”会。
历史上的“烧饼歌”,“推背图”均源自于邵雍的《皇极经世》。
为便于记忆,年配上“天干”“地支”,于是“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观念为中国风水学说奠定了理气(三元)理论基础。干支法为天干记日,地支记月。《山海经》记述了十日十二月的传说,《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西经》:“帝俊之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在现今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经有完整的天干与地支,并且排列成六十子的形式,用于记日。现在我们采用的甲子年是从黄帝甲子年一月一日开始计算下来的。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根据《群书考异》说,“甲者拆也,言万物割符甲而出也”,“乙者,万物初生,曲孽面未申也”。天干是取象种子从甲壳中生出,破土面出的状态;很像菜市场的“豆芽菜”的形象。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摩也,阳气始萌,孽生于下也。”,丑,“纽也,寒气自屈也”。也是取象天地万物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天干地支的先后不是简单的先后次序,面是通过生物的发生、少壮、繁盛、衰老、死亡、再生而体现字宙气场的变化规律。
天干地支是中国祖先的天文坐标系统。
甲与子、乙与丑依次组合,成为六十甲子。六十甲子来源于土水木三星。天文学证实,这六十年恰是三星的会合周期:木星绕太阳一周约十二年,土星绕太阳一周约三十年,两者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年,而水星是五十九年回到原方位。
例如:1966年3月23日河北邢台发生72级大地震,上推六十年,1906年12月23日新疆玛纳斯发生8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上推六十年,1917年7月31日吉林浑春发生75级地震。六十年是土、木、水与地球会合周期,在地球对应的区域,地球引力增大,加大了发生地震的外因。
三个六十甲子是一百八十年,这就是三元运气说。
现代天文学证实,一百八十年恰是“九星连珠”的会合周期,当天上的九大行星同处于太阳的一侧,分布在一个小的扇面内时,成为行星的大会合,民间叫九星连珠,古人认为这是很危险,地球将有大灾变。
“花甲”,花甲之年是指人进入六十岁以后暮年危险期,“生于上元吉生于下元凶”是一百八十年“九星连珠”的危险周期。
由甲子年推得的“九星连珠”应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1)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冲、留、合状态,《参同契》称之为“五纬错顺”。
(2)五大行星冲、留、合天象状态对应地球所处的区域。
五大行星的冲、留、合之天文学的概念:
合,是指地球轨道外的行星,火、木、土星等,当它们运行到太阳的背后时,它们和太阳在视天球上处于同一位置,叫合;对于地球轨道内的行星,一个运行周期内有两次合,一次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称下合;另一次它同地球分在太阳两侧,称上合。
留,随着外行星由西向东移动的速度愈来愈慢,最后好像住了下来,叫冲,然后外行星开始由东向西逆行,当地球绕过太阳,与外行星处于太阳同侧时,地球与外行星距离最短,叫冲。
地球轨道内的水、金二星叫内行星。它们不能与太阳分居地球两侧,所以没有冲,而只能居地日之间,叫上合或下合。
例如:1982年1-3月,金、水二星在南半球“下合”,又有木星在同一纬度上对应。三星对应区域是澳大利亚中、南部及南美南非相同纬度一带,1-3月又恰是南半球雨季。因此预报上述时间和地区将有百年不遏的大洪水。事实竟如预报的一样,1月下旬,南非马达加斯加发生洪水灾害;南美秘鲁河水泛滥;澳大利亚北降水200-5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9成属特大暴雨量。3月中旬,南美玻利维亚中部发生洪水,淹死十万头牛。
中国风水学在涉及建筑事务的一系列活动中,诸如:选址、规划、设计、营建、时间等,不像西方仅仅考虑太阳的采光一个因素,而是把太阳月亮、地球回绕太阳运行一周天的过程中,所对应的二十八星宿及彗星流星雨群等都纳入了其参照坐标系。
用现代观点分析,这是非常科学的。
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山川与河流,之所以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是地球在宇宙的运转过程中,各种“力量”经过长时间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宇宙星体间的各种“引力”,也有地球自己内部运动之“力”。也就是说:从小处言之—这里是高山,高山下面是沟田,也同样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综合作用所致。
那么,于风水而言,所谓有“地气”的穴位,也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经过不知道多少年之综合作用才“生”成的。比如:我去南京紫金山游玩,就发现最高山顶上的石头里,有很多小贝壳及小螺蛳的化石。
由此可知,言“天文”只与“元运”有关,恐还是不够全面的。
而风水学里所有的龙穴砂水的理论,教给我们的,就是让我们能把那个“天地生成”的穴位找出来,并配合好“元运”去做,如此而已。
至于有没有用,或有什么更“科学”的道理,不是一个“风水先生”就能够将之说得清楚明白的(那是“学者”的事)。但是,说不明白,不等于就没用;相反:说得明白,不一定就有用。
风水,是“实证科学”,不是“理论科学”;要说“理论”,也是风水学自己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