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四宝":握固、叩齿、咽津、鸣天鼓的原理与操作
道教"养生四宝":握固、叩齿、咽津、鸣天鼓的原理与操作
道教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握固、叩齿、咽津、鸣天鼓"被誉为道教"养生四宝"。这些养生方法最早见于东晋道士葛洪的《抱朴子》,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领域。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四种养生方法的原理和具体操作。
葛洪与《抱朴子》
东晋道士葛洪是道教丹鼎派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小仙翁"。他所著的《抱朴子》是一部道教经典,其中内篇20篇记录了道教的修炼之术,外篇50篇则是关于时政、文学等方面的杂论。此外,他还著有《神仙传》和《肘后备急方》,在道教理论、神仙学、炼丹、养生、医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葛洪
《抱朴子》
道教"养生四宝"
1. 握固
握固是一种特定的手型,具体操作为:先将拇指弯曲,指尖压在无名指根部,然后其余四指弯曲,包住拇指。握拳的力量要适度,不要用力过度。
握固
但要想真正理解握固,就要跟"守一"连起来理解。葛洪的表述是"握固守一",体现了他对《道德经》的深刻感悟。"守一"其实等同于"抱朴",因为"一"在道家学说中的含义是一切的开始,再多也要从一开始,"守一"就是专一、保持一贯。
"守一"也是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练习起来很简单,就是让身心静下来,将意念集中于身体一处。因此"握固守一"就不单单只是双手握拳,还要将意念集中在双拳上,尤其是被握在其中的拇指上。可以当成单独的功法来练。
握固的原理是什么呢?中医认为肝藏魂,而无名指根是肝魂关窍,握固守一就像关上房门静下心来,能够安魂定神、护肝明目。还可以固护精气,配合咬紧牙关效果更好。
2. 叩齿
操作很简单,就是空口咬牙,每次一般叩三十六次,要精神专注,仔细倾听叩齿的声音。叩齿时可以前后稍微调整,确保咬合到前中后牙。也有的做法是先扣臼齿,再扣门牙,然后是犬齿,各叩三十六次。叩齿的作用,可以起到牙齿本身的保健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固肾。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而牙齿属于骨,精气充足则牙齿坚固,牙齿活动也能刺激到肾。比如有个固肾的小窍门,就是小便时先咬紧牙关,然后再行小便,就是这个道理。
3. 咽津
这里的津指的是口里的津液,也就是俗称的口水。中医认为口水分为唾和涎,唾由肾精所化,多出自舌下,较为粘稠;涎由脾精所化,较为清稀,流动性好。
咽津不能单独做,因为正常情况下口里没那么多津液,要先用舌搅动,然后鼓漱,接着才是咽津。具体做法是:
- 搅海:用舌贴着上下牙床搅动,顺时针、逆时针各18次,再用舌贴着上下牙面搅动,仍然是顺时针、逆时针各18次,用力要柔和自然。
- 鼓漱:闭口鼓动,就像漱口一样,做36次。
- 咽津:将口里的津液分三口咽下,想象咽到了丹田处。
一般叩齿与咽津都是连着做,合称为"叩齿咽津"。还有的在搅海和鼓漱之间再加上"点舌",也就是用舌尖点击牙龈、齿缝。
4. 鸣天鼓
两手掌心捂在双耳上,五指分开自然按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依次敲击枕骨,三指依次敲完算一次,做36次。然后手指按住枕骨不动,手掌快速抬离,再按回,如此反复做9次。
中医认为肾窍于耳,也就是肾气通于耳,鸣天鼓不仅能保健双耳,更重要的是补肾益气。
鸣天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