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所搬迁:一个央企总部迁移引发的城市竞争思考
717所搬迁:一个央企总部迁移引发的城市竞争思考
1993年,一个重要的科研机构从湖北宜昌搬迁至武汉,这就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简称717所)。这一搬迁不仅改变了两个城市的发展轨迹,也折射出中国城市间产业竞争的深层逻辑。
717所的实力有多强?
717所创建于1963年,最初是六机部直属的研究所,后成为中国船舶集团的核心子公司。该所主要从事以光学工程为基础、以激光技术与红外技术为重点的光电与导航技术研究和大型特种光电与导航系统的研发。
目前,717所拥有700多名各级工程师,占地700多亩,是中国光电领域的骨干研究所,也是武汉“中国光谷”四大支柱科研机构之一。该所主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光学与光电技术》,拥有国际水准的应用光学、光电探测、红外技术、激光技术、惯性导航、量子技术及光电系统等重点实验室。旗下还拥有一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久之洋(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搬迁带来的影响
对宜昌的影响
717所在宜都扎根创业了20年,其搬迁对宜昌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宜昌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科研机构,这不仅意味着科研实力的削弱,更带来了人才流失的问题。其次,717所的离开也意味着相关产业链的转移,进一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对武汉的影响
对于武汉来说,717所的入驻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作为国家级的科研机构,717所带来了国家级的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为武汉市提供了数以千计的高端就业岗位。这些岗位不仅包括科研人员,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就业质量和人才吸引力。
为什么是武汉?
717所选择武汉而非宜昌,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首先,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武汉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985、211高等院校,能够为717所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而宜昌虽然有三峡大学等高校,但在人才储备和吸引力上仍显不足。
其次,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是重要考量。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更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能够为企业的高管和员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此外,武汉的交通便利性、城市规模和发展前景都优于宜昌,这些都是吸引企业总部的重要因素。
城市间的产业竞争
717所的搬迁并非个例。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其他城市也屡见不鲜。例如,中铁五局从贵阳迁至长沙,葛洲坝集团从宜昌迁至武汉,中建二局从唐山迁至北京,长庆油田从庆阳迁至西安,中建八局从济南迁至上海。
这些搬迁案例说明,在城市间的产业竞争中,人才、资源和配套服务是决定性因素。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如何在这些方面提升竞争力,留住优质企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未来展望
对于宜昌这样的三四线城市来说,虽然在与一线、准一线城市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机会。关键是要找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例如,宜昌可以依托三峡工程,进一步发展水电及相关产业;同时,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加强人才引进政策等措施,增强城市吸引力。
城市间的竞争是一个长期过程,717所的搬迁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中,既要考虑眼前利益,更要注重长远规划;既要关注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环境的营造。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