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匠的剃头挑子:春节剃头习俗背后的传承
八旬老匠的剃头挑子:春节剃头习俗背后的传承
“师傅,来个平头。”
“好嘞,您坐稳了。”
在一间不起眼的老式理发店里,一位八旬老匠人正熟练地挥动着剃刀。他的动作轻柔而有力,每一刀下去都带着几十年的功力。这位老匠人名叫贾海亮,是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的长子理发代表性传承人。对他来说,春节前夕是最忙碌的时候,因为按照当地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都剃头”,人们相信这样能带来一年的好运。
一头热的剃头挑子
贾师傅的剃头挑子已经陪伴了他几十年。这副挑子一头是上小下大带抽屉的短形小木柜,抽屉里装着剃头理发的一应工具;另一头是专为客人热水洗头的地方,上边是一铜盆,行话叫“海”,下盆架为放热水的小火炉。这种设计,让剃头匠挑起摊子走街串巷时,永远一头是热乎的。
剃头挑子最早出现在清朝,与剃发令有着密切的关系。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实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方针,并推行一种发型:男性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四周的发际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辫子。当时有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汉族男性自古蓄发,视发如命,“剃头”则是一种刑罚,叫做髡刑。清政府强迫汉人改发型剃头留辫以统一服饰,引起强烈的反抗情绪,遂有“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的口号,发生一系列抗剃发斗争。
正月剃头的禁忌与习俗
在中国北方,正月剃头一直是个禁忌。据传,这种说法源于“正月剪头思旧”,是汉族人对清廷统治的反抗。当时的人们为了表达对明朝的思念,以“正月不剃头”来表露对明代的思念,为“思旧”,为掩人耳目,传为“死舅舅”。这种说法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
贾海亮介绍,据传唐朝时,长子境内已有“剃头匠”肩挑扁担手持“唤头”走街串巷给人剃头。清朝实行剃发制度后,理发成了长子人的传统职业,“剃头匠”一副剃头挑子走遍天下。此后,为了谋生,善于经营的长子“剃头匠”顶着风霜雨雪,辗转于长城内外,流徙于瀚海大漠,走南闯北向外发展,逐渐形成一支遍布于全国的理发大军。
“长子理发技艺名扬天下,最重要的原因是理发师刀工硬、技艺精,有一套传统的推拿、按摩、点穴、扭麻筋等‘绝招’。”贾海亮从事理发行业30余年,跟随长子理发老师傅从刮脸、剪平头一步一步学习。
如今,长子理发已经从过去的“外出谋生、养家糊口”,发展到现在的“继承传统、创业致富”。据统计,除山西各地外,北京、河北、陕西等地均有长子理发艺人开店创业,长子县城现仍有1万余人从事美发行业。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贾师傅的店里,既有传统的剃头挑子,也有现代化的理发设备。他常说:“传统不能丢,但也要跟上时代。”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门传统技艺。贾师傅的儿子曹伟杰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16岁的曹伟杰跟随亲戚在太原古交学习理发,随后又跟随长子理发手艺人在临汾学艺。2020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曹伟杰回到家乡长子开起了理发店,精湛的技艺与耐心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顾客。
“传统理发一开始主要做男活,随着行业的发展与大众审美的提高,长子人在挖掘传统理发技艺的同时,开始学习南方美发美容技艺,提升女活手艺。”贾海亮说,从“剃头”到美发,理发行业逐渐成为当地人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像贾师傅这样的老匠人越来越少。但他们留下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春节剃头,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正如贾师傅所说:“每一刀下去,都是一份祝福,希望客户在新的一年里顺风顺水。”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向这些坚守传统技艺的老匠人致敬,感受那份最纯朴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