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发声:ICU设备价格差异影响社会公平
国家医保局发声:ICU设备价格差异影响社会公平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答复》,指出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存在使用进口医疗器械比国产医疗器械收费更高的现象。这种价格差异不仅加剧了进口医疗器械垄断市场的情况,还导致患者医疗费用高居不下,不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国家医保局表示将探索技耗分离可行性,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同质不同价等问题,加快完善价格项目政策和价格形成机制。
价格差异触目惊心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发布的《对进口医疗器械与国产医疗器械收费差异现象的思考》显示,多种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存在显著差异:
- 用进口仪器做24小时动态脑电图监测收费600元/人次,而用国产仪器仅收400元/人次,差值达200元。
- 进口试剂乙型肝炎IgM核心抗体测定收费55元/项,国产试剂仅7元/项,相差近8倍。
- 在临床检验科,使用进口医疗器械的收费至少是国产器械的两倍,部分项目甚至相差数倍。
这种价格差异不仅体现在具体项目上,更反映在医疗机构的设备采购中。以某三甲医院为例:
- 放射科国产设备金额占比不足10%,超过90%为进口设备,主要来自西门子、GE、飞利浦等跨国企业。
- 检验科国产器械金额占比不足15%,超过85%为进口器械,包括贝克曼、强生、赛默飞等品牌。
- 近三年国产设备采购金额占比均未超过20%。
不公平竞争影响深远
这种价格差异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加剧进口医疗器械垄断:由于收费差异,医疗机构倾向于采购进口设备,进一步挤压国产医疗器械的市场空间。
患者负担加重:进口设备的高收费最终转嫁给患者,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这种差异带来的经济压力更为显著。
健康权公平性受损: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往往难以判断设备优劣,只能被动接受医生推荐的治疗方案。这可能导致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获得更多使用进口设备的机会,而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则只能选择国产设备,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医保局在《答复》中表示,将探索技耗分离可行性,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同质不同价等问题,加快完善价格项目政策和价格形成机制。这一举措有望改善ICU设备价格差异对社会公平的影响,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体验。
专家建议,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避免简单将设备成本转嫁给患者。
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医疗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患者使用高价进口设备。
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提升国产医疗器械的竞争力。
提高医疗透明度:让患者充分了解不同设备的性能和价格,做出更合适的选择。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平衡多方利益。但从根本上说,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患者权益的保护应该是改革的核心目标。我们期待通过医保局的积极作为,能够逐步解决这一问题,让医疗服务真正回归公益本质,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