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愈:从科学原理到生活实践
音乐治愈:从科学原理到生活实践
“音乐真的可以治愈人心。”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周海宏教授曾多次公开表示。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断言,而是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广泛的实践基础。在全球领先的心理医疗和健康数字化服务平台好心情集团推出的“好静心”平台上,通过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帮助人们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音乐治愈的科学原理
音乐疗法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据中国江苏网报道,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出现共振现象,这种共振可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中,人体会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这种物质可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而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消除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
音乐治疗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音乐治疗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效果。喜马拉雅发布的《2020疗愈音乐收听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超过8300万人在喜马拉雅收听疗愈音乐,晚10点后几千万人会在疗愈音乐里入眠。截至2020年11月底,疗愈音乐的相关专辑就被播放超25亿次之多。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治疗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张勇指出,当下人们关注比较多的疗愈音乐(用于减压、放松的音乐),则是节拍在60—70、频率在8—14Hz范围内的α脑波音乐。这类音乐的特点是旋律舒缓、节奏简单、音量适中,有些还配有流水、海浪等声音,以强化冥想、催眠效果。
“大脑可产生α、β、θ和δ类脑电波。人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会产生频率为8—12Hz的α脑电波,这与疗愈音乐的声波频率较为吻合。因此聆听疗愈音乐会诱发人脑出现类似α脑电波的状态(借由声波的震动频率可以诱发大脑的脑波产生同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使人达到放松状态、改善睡眠的效果。”张勇解释道。
音乐治疗的未来前景
音乐治疗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不仅在医学领域用于治疗银屑病、辅助癌症治疗等,在心理学领域也广泛应用于缓解压力、焦虑症、抑郁症等。此外,音乐治疗还开始在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公司团建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
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音乐能对对人体内脏及躯体功能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神经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每首乐曲的节奏、速度、音调、音色不同,因此可以表现出镇静、兴奋、镇痛、调整心率和降低血压等作用。通过对心电、肌电、皮肤电反应的研究,科学家发现音乐能减轻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紧张的生理反应,降低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和血压,降低术后和带呼吸机病人的呼吸频率,也可减少健康者和术前紧张病人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增强病人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近期的研究还表明,在听音乐的时候,人的脑垂体会分泌出一种名为“内啡肽”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之后,人就会感到欢欣和愉悦。
不过具体什么样的音乐对什么样的病人有效,还需要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治疗目标选用有针对性的音乐。张勇指出:“不同个体会对不同音乐产生一定的共鸣,同一首音乐会引发不同人不同的生理、心理效应,这与人的音乐爱好程度、文化背景、年龄层次等都有一定关系。因此,没有通用的音乐处方,因人、因病、因乐而异,是开展音乐治疗临床实践遵循的基本原则。”
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音乐治疗研究的深入,音乐治疗的应用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无论是早晨起床时播放一段激昂的音乐振奋精神,还是晚上睡前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放松身心,音乐都能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心灵良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