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对话中读懂对方心思?
如何在对话中读懂对方心思?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咖啡馆的角落里,一位美女与老友不期而遇。老友惊喜地说道:“好久不见,你还是那么光彩照人,仿佛时间在你面前停滞了。”她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慧黠:“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只是学会了与它和谐共舞。”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她的外表之美,更凸显了她的内在智慧和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正是这种由内而外的魅力,让人无法忘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如何在对话中读懂对方的心思,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还需要我们了解一些心理学原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在对话中更好地理解对方。
人际沟通中的心理分析技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沟通中的很多行为都是受心理因素影响的。了解这些心理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
不完美效应:适当地示弱更可以拉近你与他人的距离
心理学家阿仑森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尤为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演讲者,其中两位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属于才华出众的一类;而另外两位则是相对平庸的演说家。在演讲的过程中,一个才华出众的演讲者不小心将桌上的水杯打翻在地,水很快流了一地,演讲台上原本很严肃的演讲者露出了窘迫的表情,随即向大家道歉;而另一位才华出众的人则完美无缺,丝毫差错都没有出现,顺利做完了演讲;另外两位才能平庸的选手也出现了相似的现象,其中一个在演讲时打翻了桌子上的水杯,另一个平平淡淡地完成了演讲,没有出现错误。
等到演讲结束了,实验者在听众中进行了一次“最受欢迎演说家”的评选,结果是:才华出众、在演讲时打翻了水杯的演讲家留给大家的印象最深,被评为“最受欢迎演说家”;才华出众、未犯任何错误的演说家投票数位居第二;才华平庸者中,那个同样打翻了水杯的演说家投票数居于第三位;才华平庸、没有犯错的演说家排在最后。
不完美效应
根据实验的结果,心理学家阿仑森总结说,完美的人因为距离感使人有种望尘莫及的感觉,因而很难接近;假如优秀之人能够表现出平凡人的一面,比如犯错误,能够很快拉近他与大众的心理距离,人们总是喜欢那些有特殊才能而又容易亲近的人。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不完美效应”。
刺猬效应:适当的距离产生美
心理学家总结得出,人与人之间其实就像是希望相互取暖的刺猬,只有适度的距离才能更加和谐地相处,不被彼此刺伤。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刺猬效应”。也就是说,人们在相处的时候,要根据彼此的关系保持适当的距离,有时候过近过远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因此,“刺猬效应”教导我们,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我们都要学会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太过亲近会显得透明,透明的不见得就是好的,更何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在爱情和友情上,就更加应该保持距离了,不该近的不要近,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但太远又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唯有适当的距离才能保证和谐相处。
同时,“刺猬效应”还告诉我们,人与人相处要学会给他人留下适当的空间,将关系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是最好的。心理学实验得出结论,人与人之间的身体距离近了,并不代表心理距离就会近,朋友不是每天都联系的那个人,但一定是在你有困难时毫不犹豫地帮助你的人。搞清楚你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你们之间的关系有距离地相处,这样的关系才会长久,才会更加和谐。
定型效应:不要被成见左右
人们对社会上各类人都有着各种不一样的定型认知,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的社会地位等,哪怕是性别、籍贯,往往都会成为人们大脑中的一个固定的形象特征。就像大家普遍认为的,教师是文质彬彬的,戴着银色边框的眼镜;罪犯必定面露凶相;工人直爽痛快,农民质朴憨厚,商人精明狡诈等,这些都是“定型效应”在起作用,也可以称之为“刻板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力避免“定型效应”的影响,要以“眼见为实”为评价和判断的标准,不偏听偏信,有意识地去收集比较全面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要与对方多接触,多沟通交流,只有经过充分了解之后,你才能准确地做出评价。我们要知道,那些定型的认知是建立在人们长期经验总结基础上的,是有一定根据的。但随着时代的改变,每一类人在其个体范围内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同一种类型的人的性格特征、形象特征不会完全一致,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观察和分析判断,避免“定型效应”的负面影响,客观、全面地去判断和评价一个人。
多看效应:长相见不如常相见
心理学上的这些实验表明,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增加人际吸引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加强他人对自己的熟悉程度,接触的次数越多,别人对你的印象也就越深刻。这种对越熟悉的人或事就越喜欢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多看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活跃分子的人缘一般都不会差到哪去,往往更容易结交新朋友,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已经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了。可见,如果你想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就要学会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曝光频率。当然,“多看效应”最好是建立在良好的“首因效应”的基础上,否则,就有越搞越糟的危险。让别人充分了解你的一些优点,在这些优点的作用下,即使是小缺点也会被忽视,这就是很不错的效果。一个内心封闭的人,往往不会主动,始终处在被动的位置,整天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别人无法了解你,也很难走进你的世界,久而久之,你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好人缘来自你的主动,多在别人
如何通过对话了解对方需求
在对话中了解对方需求,是有效沟通的基础。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具体的技巧:
鼓励对方分享自己的故事
很多人在交流时会感到难以启齿,常问:“我该谈什么好?”其实,这问错了。正确的问题应该是“我怎样能让对方分享自己的故事?”
研究显示,谈论自己给大脑带来的快乐堪比食物或金钱:不论是面对面交谈还是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媒体上分享,谈论自己都能在大脑中激发与享用美食或得到金钱相同的愉悦感。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 Diana Tamir 和她的同事 Jason Mitchell 的研究显示,“分享个人经历特别让人感到满足。”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人们甚至愿意放弃金钱,只为了分享自己的故事,”Tamir 表示。
在他人开放心扉时,避免做出任何评判。没人 — 包括你自己 — 喜欢被评判的感觉。FBI 行为专家 Robin Dreeke 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在不做出评判的前提下,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这是 Robin 的建议链接:我与人交流时,始终将非评判性的理解放在首位。那就是,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而不去评判。人们不愿意在任何思想、观点或行动上受到评判。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同意对方,但认同指的是花时间去了解对方的需求、欲望、梦想和抱负。
抑制自我。避免纠正别人或说出任何可能被解读为炫耀的言论。根据《并非全关于“我”: 与任何人快速建立良好关系的十大技巧》:擅长于抑制自我意识的人会继续鼓励对方分享自己的故事,而不是急于分享自己认为重要的故事。这些人通常被认为是最佳的聆听者。当朋友或家人
使用WIIFM表格分析对方需求
在每一次交流之前,明确谈话的目标至关重要。了解对方的需求、背景和兴趣,可以为我们的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凯伦·伯格提出的WIIFM表格(What’s In It For Me,即“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是一个极为实用的工具。通过这一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谈话对象的需求和障碍,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
例如,当我们与一个新客户交流时,首先需要了解他们的公司背景、业务需求以及个人兴趣。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在谈话中找到共同话题,并以他们的利益为出发点,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WIIFM表格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也使我们在沟通中显得更加专业和贴心。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解谈话对象的文化背景和年龄层次也非常重要。不同文化背景和代际差异可能会影响对方的沟通习惯和理解方式。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沟通策略,避免因文化误解或代沟而导致的交流障碍。
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在人际沟通中,高达80%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的。这包括肢体语言、表情、眼神接触等。这些非语言信息往往能更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状态。
身体语言:姿态、手势和动作
身体姿态可以透露很多信息。例如,开放的姿态(如张开双臂)通常表示接受和自信,而封闭的姿态(如交叉双臂)则可能表示防御或不信任。手势的使用也能增强表达效果,比如指向性手势可能表示强调,而摆手可能表示否定。
面部表情:情绪的直接反映
面部表情是最直接的情绪表达方式。微笑通常表示友好和愉快,皱眉可能表示困惑或不满,而扬起的眉毛可能表示惊讶或好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表情是跨文化的,比如快乐、悲伤和愤怒的表达在不同文化中基本相似。
眼神接触:建立连接的关键
眼神接触在沟通中非常重要。适度的眼神接触可以建立信任和连接,而避免眼神接触可能表示不自信或试图隐瞒什么。然而,过度的眼神接触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或受到威胁。
空间距离:亲密感的体现
人们在交流时保持的距离也能反映关系的亲密度。亲密距离(通常在0-45厘米)适用于最亲近的人,个人距离(45-120厘米)适用于朋友和熟人,社交距离(1.2-3.6米)适用于正式场合,而公共距离(3.6米以上)则适用于演讲等场合。
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方法
第一印象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且很难改变。因此,学会如何给别人留下好印象非常重要。
展现正面的身体语言
避免二郎腿、斜肩冷对、手抱胸前等展現“防禦性”的動作,還有“抖腿”“眼神飄忽”等“不耐煩”的動作,儘量以正面的姿勢、表情和語調回應對方,你會發現氣氛大不同。
适度的眼神交流
很多人不太習慣眼神交流,會覺得尷尬,但如果聊天中眼神交流太少,會讓對方覺得你比較害羞,或者不感興趣。相反,眼神交流太多,也會產生壓迫感,甚至有點詭異。研究顯示,比較好的頻率是60%,舉例來說,十秒的講話中,有六秒是眼神對視的,最能夠展現出友善、真誠的一面。
真诚的态度
真诚是建立信任的基础。过度的自我推销或不真实的言行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相反,一个真诚、谦逊的态度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在对话中读懂对方的心思。但最重要的是,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