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非单位违规分红被罚,职场合规再敲警钟!
民非单位违规分红被罚,职场合规再敲警钟!
近日,一起涉及民办非企业单位违规分红的案件再次引起公众对职场合规的关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此类单位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也不得以分红的方式获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单位和个人试图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利益,最终受到法律制裁。这一案例不仅提醒了广大企业和个人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也强调了在职场中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民非单位违规分红的典型案例
天津南开快康门诊部职务侵占案
2021年,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涉及民办非企业单位违规分红的案件。被告人杨某与合伙人将民非性质的快康门诊部盈利款以分红方式私分,其中杨某分得90万元(转账50万元+雷克萨斯汽车折价40万元)。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并责令退缴违法所得50万元,返还车辆。
蚌埠现代妇科医院分红纠纷案
在安徽省蚌埠市,一起涉及民非单位的分红纠纷案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隐名股东游道国以出资30万元占医院10%股份为由要求分红,但法院驳回其诉请。法院认为,民非性质决定其非营利属性,任何分红均违法。同时,隐名股东资格未经登记且未实际行使股东权利,分红请求无法律依据。
非法集资分红案
在另一起案件中,姜某以“健康管理+高额分红”名义非法集资1170万元,用于个人挥霍及分红,最终被认定构成集资诈骗罪。主犯姜某获刑10年,罚金30万元;其他从犯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获刑。这一案例表明,以分红名义吸引投资可能触犯非法集资类犯罪。
违规分红的法律后果
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71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快康门诊部案例中,杨某因私分90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正是依据这一条款。需要指出的是,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为6万元以上,100万元至1500万元为数额巨大,超过1500万元则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行政责任
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25条,民非单位若有违法所得,民政部门可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予以撤销登记。
民事责任
违规分红行为无效,需退赔全部违法所得。在快康门诊部案例中,杨某被责令退缴50万元并返还车辆。同时,隐名股东的分红请求因违法被驳回,这表明法院不会支持任何违反民非单位非营利属性的行为。
合规建议
严格遵守非营利属性:民非单位的盈余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或转赠给宗旨相同的其他民非单位,禁止向出资人、设立人分配。这是《民法典》第87条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21条的明确规定。
规范薪酬机制:民非单位的薪酬应通过理事会审议并公示,避免与利润挂钩。根据《民非会计制度》2025年修订版,民非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活动合法合规。
防范法律风险:民非单位应避免成为投资工具,私人资金投入应明确捐赠性质。同时,单位应定期开展合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
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
透明化管理:民非单位应定期向社会公开财务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增强公信力。
违规分红不仅违反了民非单位的非营利属性,更可能触犯刑法,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上述案例充分说明,任何试图通过违规分红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民非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单位运营符合公益目标,避免因违规行为而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