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的东北军为什么能快速崛起?与日本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张作霖的东北军为什么能快速崛起?与日本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在民国时期,张作霖的东北军为何能快速崛起?这与日本人的帮助密不可分。
在张作霖的整个发迹历程里,他行事风格有着极为鲜明的特征——无论外部局势如何风云变幻,他始终秉持着务实的态度,毫不犹豫地选择对自身最为有利的阵营,这一策略成为他仕途顺遂、一路高升的关键因素。
张作霖的军阀本性
回到沙俄与日本在辽东半岛激烈角逐的时期,张作霖在利益面前可以说是毫无坚定立场可言,谁能给予他切实的好处,他便为谁效力。今日可能还在为沙俄提供助力,明日就可能倒戈为日军奔走。
当张作霖成功出任民国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的时候,正是日本在辽东半岛的势力如日中天之时。那时,战胜沙俄的日本,已毫无争议地成为东北地域最为强大的存在。
尽管张作霖能有当时的成就,清廷的赏识是功不可没的,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他几乎未作过多的思索,刚一就任师长之位,便急忙向关东都督福岛安正表明忠心,宣称“愿照日本的指示行动”。
在民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唯利是图几乎是各地军阀共有的特性。当时,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在军阀间流传:要是无法寻得一个外国势力作为坚实靠山,自身势力的稳固就像镜花水月一样,随时随地可能被抹去。
张作霖与段祺瑞便是其中典型的亲日派代表。张作霖和段祺瑞企图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实现壮大自身势力、扩充地盘的野心;而日本人则妄图利用这两位中国军阀,深入探查中国情报,推进其侵吞中国的罪恶计划。
1916年,袁世凯离世后,段祺瑞顺势成为北京政府内阁总理。鉴于其与日本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段祺瑞任命张作霖为奉天省省长兼督军(今辽宁省)。
然而,北洋政府内部矛盾重重,不久后,段祺瑞因内讧被迫下台。此时,日本人为了让自己扶持的段祺瑞重新掌权,就极力鼓动张作霖入关相助,并向张作霖出售了大量军火。
1918年3月,张作霖打着“协助政府统一”的旗号,率领麾下三个师首次入关。在张作霖的鼎力支持下,段祺瑞成功再度掌权,作为回报,段祺瑞任命张作霖为东北三省巡阅使。
“安福世系表”的说明
谈到这段历史,就不得不提及安福系。1918年3月,段祺瑞指使亲信徐树铮等人在北京安福胡同成立安福俱乐部,由此形成了在民国初年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团体——安福系。
同年8月,在张作霖的协助下,新国会推举徐世昌为大总统。由于国会中安福系占据主导地位,左右着国会的决策走向,故而当时人们将这届国会称为“安福国会”或“安福政府”。
安福政府中的高官要员大多为亲日派,他们为了获取日本的支持,不惜出卖诸多国家利益,面对日本时那副谄媚讨好的姿态,令国人极为不齿,民众甚至戏称安福政府是日本的“龟儿子”。
1919年,上海《民国日报》刊发了一篇署名为“某君戏作”的文章《安福世系表之说明》,文章以安福系核心人物徐树铮为“核心”,采用独特的家谱形式,依据各人在安福系中的地位、权力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分别赋予不同的辈分。
在这个别出心裁的“家谱”中,日本人被设定为徐树铮的爷爷辈,借此痛骂徐树铮是日本人的孙子;段祺瑞则被比作徐树铮的“父亲”,也就是日本人的“儿子”;而总统徐世昌是在安福系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登上总统宝座,因此被称为段祺瑞的“私生子”。虽说这篇文章带有戏谑调侃的意味,但却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当时日本对中国政治影响之深远。
在段祺瑞的支持下,张作霖成功驱逐了黑龙江、吉林两省的督军,并安排亲信孙烈臣、鲍贵卿取而代之。至此,整个东北完全处于奉军的掌控之下。
此时奉军实力雄厚,下辖4个师、17个混成旅,兵力分布上,8个旅驻守奉天,7个旅驻扎吉林,4个旅屯兵黑龙江。手握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张作霖的野心逐渐膨胀,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总统宝座。
直奉皖之间的相互攻伐
在西方列强蓄意制造的分化局势下,旧中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不堪的局面。各地军阀为了争夺地盘与权力,相互攻伐,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新政府上台不久,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与皖系军阀段祺瑞之间的矛盾便迅速激化,展开了激烈争斗(直隶省即现今河北省的前身,但区域范围与如今有较大差异)。
原本,段祺瑞和张作霖同属亲日派,但皖系军阀势力不断扩张,其触角伸到了热河和察哈尔省(今内蒙古一带),这对张作霖掌控的东北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张作霖果断背叛了奉皖联盟,转而联合直系军阀曹锟,共同向段祺瑞发起进攻。直奉联军(河北与辽宁军阀势力联合)协同作战,将皖系军阀打得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战后,直奉两系军阀一同入主北京。
段祺瑞下台之后,张作霖成了日本人重点投资的对象。在这一时期,张作霖与日本人的关系愈发的紧密起来,在东北军内部也随之出现了大量的日本顾问和参谋。
然而,直奉两系军阀从一开始就各怀鬼胎的,彼此间的矛盾越来越多,为了争夺地盘和权位,双方的斗争也日益激烈起来。到了1922年春天,局势愈发紧张,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4月上旬起,奉军开始大量增调兵力入关,张作霖亲自担任总司令,杨宇霆出任参谋长,第一路军司令由张作相担任,第二路军司令为张学良,第三路军司令则是张景惠。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直奉大战最终以张作霖的惨败而收场。不过,日本人为了避免自己此前对张作霖的投入付诸东流,实现利用东北军谋取东北利益的险恶目标,在战后加大了对张作霖的支持力度。
1922年底,日本人将储存在海参崴、价值超过百万元的军火出售给张作霖。不久之后,又将天津的一批武器弹药卖给张作霖,其中包括步枪1.3万支、大炮12门。
1923年,为帮助奉军整军经武、提升军事力量,日本人一次性向奉天运送了价值368万元的军械,还派遣军事专家为奉军设计并扩建兵工厂,提供各类先进设备,使得奉军在军械、弹药方面逐步实现了自给自足。
日本人如此“慷慨”,背后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他们企图让东北的军事设施尽可能的与日本国内相似,以便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下,东北军能够迅速适应并为其所用,充分发挥战斗力。
在得到日本人的军事援助后,张作霖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第一次直奉大战失败的教训,大力加强对东北军的改革与训练。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张作霖率领东北军奋勇作战,成功一雪前耻,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东北军也借此机会第二次入关,掌控了北京政权,奉系军阀由此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的巅峰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