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潮州古城墙:四座城门背后的故事
探秘潮州古城墙:四座城门背后的故事
潮州古城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最长久的古城墙之一,它见证了潮州从宋代到明代的发展历程。现存的城墙全长2132米,保存着四座城门:上水门、竹木门、广济门、下水门。每一块石砖都记录着潮州的过往,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厚重历史气息。
历史沿革与建筑特点
潮州古城墙始建于宋代,最初为低矮土城。皇佑五年(1053年)重建,实际仅用了8个月时间。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将外城改用石砌,潮州的城墙始有子城和外城之分。从三阳门之南,环绕西、北一直延伸到金山后,全长951丈,并辟“贡英”、“湖平”、“凤啸”、“和福”4个城门。乾道6年以后,新修东城,北从金山起,沿着韩江堤岸,与南端的旧城相接,长550丈,高2丈,全部用石料砌成。东城设4个城门,连同原来的旧城,全城共设11个城门,即:三阳门、小南门、下水门、浮桥门、竹木门、上水门、州学门、凤啸门、和福门、湖平门和贡门。城上构筑锯状矮墙共4000多堞。
现存的古城墙全长2132米,保存着四座城门:上水门、竹木门、广济门、下水门。城墙采用条石砌筑,高大坚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城墙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是防洪的重要设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
四座城门背后的故事
广济门:最壮观的城楼
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
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登楼四望,但见韩水北下,长桥卧波,远山如黛。如遇夏秋,水涨潮急,舟帆点点,随波而下。时见江涛拍墩,时见浪花溅岸,画意诗情,殊足欣赏。楼内有联云:“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正是这一景观的大写意。暮春三月,登楼眺望,韩江水涨,江面开阔,长桥卧波,烟波浩渺,笔峰如画,行船如梭,别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内八景有“东楼观潮”之胜。
竹木门:见证古城繁华
竹木门城楼位于古城的西北角,是古城的重要关隘。竹木门的名字来源于古代城门的材质,竹木结构的城门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竹木门城楼见证了潮州古城的繁华,是古代商贾往来的重要通道。
上水门:古城的水上门户
上水门城楼位于古城的西南角,是古城的水上门户。上水门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位于韩江的上游,是船只进入古城的重要通道。上水门城楼见证了潮州古城的水上交通和贸易的繁荣。
下水门:古城的防洪要塞
下水门城楼位于古城的东南角,是古城的防洪要塞。下水门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位于韩江的下游,是防止洪水进入古城的重要设施。下水门城楼见证了潮州古城的防洪历史,是古城安全的重要保障。
古城墙在潮州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潮州古城墙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还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城墙的建设和发展反映了潮州从宋代到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城墙的每一次修缮和扩建都与潮州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
古城墙还是潮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墙上的城楼、城门和城砖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城楼上的对联、牌匾和雕刻展现了潮州的文学艺术,城门的名字和历史故事体现了潮州的人文精神,城砖上的铭文记录了潮州的历史变迁。
古城墙的当代价值
潮州古城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古城墙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和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潮州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城墙的保护和利用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城墙周边的商铺、民宿和餐饮业蓬勃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潮州古城墙是潮州历史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潮州的沧桑巨变,承载着潮州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今天,古城墙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了潮州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让我们一起保护好这座历史文化遗产,让它永远屹立在韩江之畔,见证潮州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