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西游记》人物原型,明朝那些事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西游记》人物原型,明朝那些事儿

引用
搜狐
15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166926488_513083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8E%E6%9C%9D%E6%96%87%E5%8C%96/2476399
3.
https://www.sohu.com/a/676830860_121710725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B3%E6%89%BF%E6%81%A9/18713182
5.
https://ishare.ifeng.com/c/s/7nQP5GxpkMq
6.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557NU8Q054215NB.html
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8E%E6%9C%9D%E7%A4%BE%E4%BC%9A/20610863
8.
https://www.sohu.com/a/449315700_662487
9.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ed96b43e4b74a67a3aecacf7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4%E6%89%BF%E6%81%A9
11.
http://www.cntszl.com/print.aspx?id=3520
1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5%A3%AB%E8%A1%8C
13.
https://www.qulishi.com/article/202306/679013.html
14.
http://szb.hynews.net/haby/hhwb/pc/content/202209/18/content_194400.html
1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5%83%A7

《西游记》作为明代作家吴承恩的巅峰之作,不仅是一部奇幻瑰丽的神魔小说,更是一面映照明朝社会的镜子。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祖籍江苏淮安,家境贫寒。他自幼聪慧,但仕途坎坷,50岁才中岁贡生,曾任浙江长兴县丞,后因诬告辞官,晚年以卖文为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也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西游记》中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孙悟空这一角色,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由、反抗及智慧的向往。这些人物原型的考证,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更能揭示明朝时期的文化特点和社会心理。

01

唐僧:玄奘法师的历史投影

唐僧的原型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602-664),这位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贞观元年,玄奘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的取经事迹,不仅是《西游记》故事的直接来源,更体现了明朝时期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吴承恩在创作时,将玄奘的坚韧精神和求知欲赋予了唐僧这一角色,使其成为师徒四人中的精神领袖。

02

孙悟空:从胡人到神猴的蜕变

孙悟空的原型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车奉朝和石磐陀。

车奉朝(731-812),俗名车奉朝,唐朝名僧。京兆郡云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一带)人。是后魏拓跋氏关系疏远的后裔。车奉朝最重要的事迹就是迎回佛牙舍利。车奉朝早年从军,为小吏,自小天资聪敏,喜爱儒学,为人孝悌名闻乡里。唐玄宗天宝九年(750),罽宾遣特使赴长安,表示意愿归附。次年(751),唐玄宗派中使内侍省张韬光及40余众护送罽宾使者返西域时,车奉朝任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天宝十二年(753),唐使团启程从罽宾返回长安,抵达罽宾国王冬天驻地犍陀罗。至德二年(757年),车奉朝因患重病,不能如期随团返中原,便留在犍陀罗养病。病中发愿:如待病愈,愿落发为僧。时罽宾佛教盛行,高僧云集,车奉朝病愈后便皈依佛门,师从犍陀罗三藏法师舍利越魔,舍利越魔赐车奉朝法号法界。此后,法界随舍利越魔学习梵语,并随其游历罽宾、天竺等国访师问道,研学佛法。广德二年(764年),南游中天竺国。几年后,法界萌生返唐之意,于是向师傅提出东归请求,舍利越魔怜悯其心,准其所求。舍利越魔赠与法界梵文《十力经》、《十地经》和《回向轮经》及佛舍利等圣物,请法界带回大唐。法界取来时的道路,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疏勒(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他在疏勒和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作了暂短停留,然后北上,到达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龟兹是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王挽留法界在龟兹传播佛教、翻译佛经。法界见龟兹物产丰饶,佛教昌盛,遂留驻龟兹莲花寺,与龟兹高僧勿提提犀鱼等僧众,共同翻译从印度带回的《十地经》、《十力经》、《回向轮经》等佛经。法界共在龟兹生活30余年。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法界离开龟兹。贞元六年(790年)二月,抵达京城长安。入朝后,法界将带回的佛牙舍利及所译经卷进奉入内。经功德使窦文场的奏请,德宗皇帝敕命悟空住长安章敬寺,并赐法号“悟空”。悟空自离开长安到返回长安,已年逾六旬,前后共计40年。其间经过安史之乱和吐蕃的多次寇掠,回到云阳县省亲时,父母家人早已亡故。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高僧圆照编撰《贞元释教录》,其卷下《入藏录》中新收的6部39卷经典中,就有悟空参与翻译的《十力经》1卷(署勿提犀鱼译)及《回向轮经》1卷、《十地经》9卷(上二部均署尸罗达摩译);并将悟空在西域的见闻写成《悟空入竺记》,作为《十力经》的序言,详细记述了悟空在天竺和罽宾的求佛事迹。自此,悟空在印度、西域的经历方被记入史籍。法国沙畹有法译本。唐永和七年(812年)正月二十三日,悟空圆寂于长安护法寺,归葬嵯峨山二台之顶,建振锡寺和悟空禅师塔纪念。宋代赞宁在《悟空入竺记》的资料基础之上加以补充,在《宋高僧传》“译经篇”中,正式为悟空立传。另外,赞宁的《宋高僧传》里,也为悟空立有《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

石磐陀则是玄奘西行时遇到的一位胡人,据《三藏法师传》记载,石磐陀曾短暂跟随玄奘,为其担任向导。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就是石磐陀,理由包括:

  1. 向导作用相类
  2. 解决危难作用相若
  3. 行者身份相同
  4. 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
  5. 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

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胡适却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史学大家陈寅恪则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并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03

猪八戒:朱士行的世俗化演绎

猪八戒的原型是三国时期的高僧朱士行(203-282),法号“八戒”,祖居颍川(今河南禹州)。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朱士行西行求法,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虽只送回一部经,他那求法忘我的精神感人至深。他送回的大本《般若》译出之后,颇受佛学界的重视,晋道安曾称赞说:“善出无生,论空持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当时的义学高僧如帛法祚、支孝龙、竺法汰、竺法蕴、康僧渊、于法开等人,都为之作注或讲解,形成两晋时代研究般若学的高潮。后世著名的佛教学者,如汤用彤和吕澄,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朱士行的贡献是开创性的。

朱士行的形象在《西游记》中被世俗化和幽默化,成为了一个既懒惰又贪吃的喜剧角色。这种转变反映了明朝社会对宗教的世俗化态度,也体现了吴承恩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04

沙僧:历史原型之谜

相比之下,沙僧的历史原型则较为模糊。在《西游记》中,他被描绘为一个沉默寡言、任劳任怨的角色,这可能反映了明朝社会中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沙僧的形象虽然不如其他三人鲜明,但其忠诚和勤劳的品质,正是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真实写照。

05

《西游记》的文化意义

《西游记》的创作和流传,不仅体现了明朝文化的繁荣,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重面貌。明朝时期,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出现平民化与世俗化趋势,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宋明理学也在明朝达到完善。 文学方面,比较有特色的,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三方面。明朝调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多方面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包括类书、政书、丛书、文集、总集、字典、词典、书目等等。其中尤以类书和丛书为最,其规模宏大、编制精密,不仅在中国属于空前,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明朝时期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大力总结主要是由私家学者来完成的,这又一次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封建王朝重人文轻科技的缺陷。明代地理学著作与史学近似,前期多官修,后期多私修,这与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弱以及王学的兴起有一定的关联。方志的纂修在明后期也成为一种风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明代继续发展,农学、医药学、金属冶炼等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明后期着名的史学家有郑晓、高岱、王世贞、李贽、焦汯、严衍、谈迁、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他们把史籍分为国史、野史和家乘三类,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一时期中国史学发展面貌,有助于对史料更客观地进行对比研究和探索。明朝末期耶稣会士竞相来华,给明清之际的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与西学注入中国文化系统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经西方传教士的宣传介绍,在欧洲流播开来。在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下,中国文化开始了新的征途。

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巧妙地将历史人物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这些人物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更凝聚了明朝社会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想象。通过《西游记》,我们得以窥见明朝社会的多重面貌:既有对知识的渴望,也有对自由的向往;既有对宗教的虔诚,也有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在当今社会,《西游记》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正如吴承恩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在当今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时代,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故事,依然在提醒着我们:只有战胜内心的贪嗔痴,才能取得人生的“真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