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如何突破低效困境?
高校内部审计如何突破低效困境?
近年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效率低下问题。据统计,某省属高校2024年基建项目审计覆盖率仅为45%,科研经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不足60%。这种低效状况不仅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也阻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低效的具体表现
高校内部审计低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项目审计覆盖率低:许多高校的审计资源有限,难以实现对所有项目的全面覆盖。特别是科研经费、基建工程等重点领域,往往只能进行抽样审计,导致风险隐患未能及时发现。
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跟踪机制,整改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有的问题甚至年年审、年年犯,形成恶性循环。
审计报告质量不高:部分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审计报告深度不够,问题分析流于表面,提出的建议缺乏可操作性。
审计效率低下,周期长: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使得审计周期过长,有的项目甚至在完成后一年才能进行审计,失去了审计的时效性。
造成低效的原因
造成高校内部审计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机制不健全:一些高校的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独立性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同时,审计制度建设滞后,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和操作规范。
信息化水平低:当前,许多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审计阶段,缺乏信息化审计工具。面对海量的财务数据,审计人员往往疲于应付,难以深入分析。
人员配备不足:高校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人员短缺问题,且现有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审计重点不突出:在"全面覆盖"的要求下,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审计数量,忽视了对重点领域的深度审计,导致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完善审计规章制度,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和操作规范。
推动信息化建设:建立智能审计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和精度。开发风险预警系统,实现对重点领域的事前、事中审计。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团队结构,引进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审计人员培训机制,提升团队整体素质。
创新审计方法:改变传统的"事后审计"模式,推进事前、事中审计。建立风险导向的审计机制,突出对重点领域的深度审计。
强化结果运用:建立整改闭环机制,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跟踪督办。将整改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强化问责机制。
成功案例
某部属高校通过实施"智能审计+人才矩阵"战略,实现了审计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该校建立了涵盖财务、资产、科研等系统的智能审计平台,同时推行"审计专员+学科顾问"双轨制团队模式。改革后,该校的审计覆盖率提升了30个百分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率提高到85%以上。
高校内部审计是保障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防线。面对当前的低效困境,我们必须从体制机制、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等多个维度入手,系统性地提升审计工作效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