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AJE美国期刊专家推荐:论文写作语言技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AJE美国期刊专家推荐:论文写作语言技巧

引用
百度
9
来源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3776419806081540
2.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183077
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217808803611812
4.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9099019
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3509792343438332
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218463339153736
7.
https://www.aje.cn/arc/webinar-20230516/
8.
https://www.aje.cn/arc/editing-tip-semicolon-usage/
9.
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id=25827193

在科研领域,论文是研究成果的主要展现形式,而语言表达则是论文的灵魂。一个优秀的科研成果,如果因为语言表达不佳而难以被理解和接受,那么它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语言表达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准确、简洁、明了三个方面探讨科研论文写作的语言表达技巧,并在结尾提出一个引发讨论的点。

01

准确性:科研论文的生命线

准确性是科研论文语言表达的基础。在论文中,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论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就会导致读者的误解,甚至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为了保证准确性,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专业术语:科研论文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概念和术语,使用这些术语能够准确表达研究内容,避免歧义。但是,使用术语时也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和上下文关系,避免误用。

  • 定义清晰:对于论文中使用的关键概念,如果不是广为人知的术语,应该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

  • 数据核实:论文中的数据必须经过严格的核实和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方法也需要清晰说明。

  • 逻辑严密:论文的论证过程需要逻辑严密,避免出现漏洞或矛盾。在提出结论时,要确保结论是基于充分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得出的。

02

简洁性:提升论文的可读性

简洁性是科研论文语言表达的重要原则。冗长复杂的句子和不必要的修饰往往会降低论文的可读性,使读者难以抓住重点。因此,在写作时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具体方法包括:

  • 避免冗余:删除那些不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的多余词语和短语,使句子更加紧凑有力。

  • 使用短句:长句容易使读者失去耐心和理解力,而短句则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短句来表达意思。

  • 层次分明:合理安排论文的结构和段落,使内容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快速把握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图表辅助:对于复杂的数据和关系,可以通过图表来辅助表达,这样既能简化文字描述,又能使信息更加直观易懂。

03

明了性:让读者一目了然

明了性是科研论文语言表达的终极目标。一篇好的科研论文应该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开门见山:在论文的开头部分就明确提出研究的目的和问题,引导读者进入研究主题。

  • 方法明确:详细描述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重复实验。

  • 结果突出:重点展示研究的结果,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呈现数据和分析结果,使读者能够快速抓住研究的核心内容。

  • 结论有力:在论文的结尾部分给出明确的结论和讨论,强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04

常见语言错误与解决方案

尽管科研人员在写作时都希望做到准确、简洁、明了,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常见的语言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研究观点的严谨度,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语病导致表述不清晰

在书面语写作过程中,若存在语病,则在主观感觉上给读者带来阅读不适。若文中语病较多,读者(审稿人)则会有“连语言表达都不顺畅如何产出观点”之感,从而极易做出弃读之选择,这对于内容十分优秀的论文来说实属遗憾。而有语病的现象在论文中仍然屡见不鲜,以下文为例。

“文化研究”作为肇端于西方并且渐成强势的当代学术潮流,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正迅速地往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传播。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大谈开展“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它的意义是否仅仅限于在学术领域里再现了全球资本主义认可的国际分工,即从西方进口“理论”,然后根据“理论”对第三世界的原料进行加工, 最后再次“出口”到西方世界,甚至更严重的是“文化研究”不断地在传播过程中复制它所批判的对象,再生产出既定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权力关系。 这样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因为任何非西方地区在推动本土的“文化研究”时,都必须面对类似的关涉到研究合法性的追问,而且对这种追问的回答和辩驳构成了非西方地区开展“文化研究”的必要前提。

此片段出自《读出文本和读入文本——对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关系的思考》这篇文章。红色字体部分则明显感觉到语句表达并不清晰。首先,“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大谈开展‘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此句话似乎后边还未说完“开展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会怎样怎样”,作者便又“中途易辙”,开始另起话题提出“文化研究的意义”。而在表达意义时作者使用了“是否仅仅限于……”,这说明了下文作者可能会做出或是或否或模糊的回答。但是看到此段的最后,也并未等来“答案”。因此,该段的表述一个语病连着另一个语病,导致观点的表述十分受影响。在写作中这种语病的低级错误本可以避免,只需多读几遍文章,在读来不顺口或拗口之处稍加修改便能避免此类错误。

语言晦涩难懂

论文中语言表述的一种极端则是语言让人“捉摸不透”,即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可能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在本专业内的知识、理论等方面有较好的学术基础。而在论文写作中则“毫不吝啬”地将专业知识呈现了出来,而对于专业知识是否能够被接受,则考虑较少。因此在产出过程中,极易看到论文中可能会存在堆砌专业词汇或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从而造成语言晦涩难懂,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节奏带来影响。下文截取了极易存在此种情况的文学作品研究的论文示例,便可知语言晦涩对阅读带来怎样的影响。

也许受国内近年来的古典学和经学热所 沾溉 ,《文心雕龙》研究界也逐渐出现“儒学转向”的倾向。
刘勰晚年也确实遁入空门, 燔鬓自誓 ,因此“龙学”界便有说法认为,刘勰所著《文心雕龙》里阐述的“道”论即主以佛道。
刘勰遂自命素王孔子之素臣,舍弃注经事业后,始选择“论文”事业作为庚继往圣、“敷赞圣旨”的方式,于是 搦翰 著述《文心雕龙》。
诗辞赋文章数量 伙颐 ,以 致《汉志》特辟诗赋一略,诗赋略就是建安以后目录书中集部之前身。
其关隘就在端正辞人的“文心”,把辞人们的心性根柢从“爱奇”“竞淫”中转回圣王经典之上,以容受经典的 陶甄 : “矫讹翻浅,还宗经诰。”
文章一旦去道太远,雕琢过甚,亦难免沦为 末作文巧,绮丽以淫。累于浮艳,小言破道 ,自会造成文章失却自身之尽善大美。

上文出自《在经学与文学之间重读刘勰辨骚论和宗经论》此文的语句片段,不难发现标红的词语在学术论文中很少见到,甚至有些词语都不知其意。例如“搦翰”一词是执笔之意,虽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但并不代表着在学术写作中要使用这一生僻的文言词汇。再如最后一句话,作者连用四个四字成语,用在文学创作中可显作者知识渊博,但用在学术论文中便有些不妥。诚然,通过这些词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但用在只需用简洁、清晰、易懂的书面语将文章观点表达清楚的学术论文中,非但不能带来太多好感,审稿人可能会因语言晦涩这一项,而去选择相同水平而语言易懂的论文。因此作者们尤其是文学功底深厚的作者要明确文学创作和学术写作在语言使用上的不同之处。在进行学术写作时,一定要避免大量使用晦涩语言,用大众层面上的学术语言即可。

语言口语化色彩较浓

在论文中,语言表述上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口语化表述。在通读完较多论文之后,会发现有些文章中会有不少口语话表述。可能由于平时较少有论文产出,甚至较少写书面语性质的内容,并未形成良好的书面语习惯;或者语言文字功底有所欠缺,并未有良好的文字基础,才最终导致在重要的论文产出中会出现使用口语化表述的低级错误,使得论文从外在语言表述上给人一种“不像是在写学术论文”的感觉,这可能造成与优秀论文失之交臂的遗憾。如下文的示例。

岳天民老师曾鼓励 我 “十戏九不同,各演各的戏,各演各的风格”。
本人 通过多年的演出经验,也结合自己平时的 教学认为,技巧在戏曲表演中,不但是演员展现人物 内在情感和外在肢体语言的一种手段。
这些剧目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 唱做并重,通过演员的技术技巧来体现人物的舞台行动、人物心理 情绪的变化过程。
我们 要努力学习老艺术家们对戏曲艺术的执着精神,还要学习他们敢于挑战,活演活用的 开阔思维。

上文的语句片段出自《浅谈如何运用形体造型与动作技巧刻画人物 ———以秦腔<打柴劝弟>为例》这篇文章,这四句分散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可以看到,该文有不少这种口语化表述,尤其是在正规学术论文中需避免使用的第一人称如“我”“我们”“本人”等。使用第一人称本身就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本应是理论性和严谨性要求较高的学术论文所规避的。但该文通篇有较多此类表述,读来会使得文章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大打折扣。除此之外,一些其他口语化的表述如文中的“就是”,还有常见的“要么……要么……”“然后”“所以”“总的来说”等都是在平时习焉不察的随意表述。其实大多数作者们都有较好的文字素养,只是可能较少产出,或习惯所致,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在写完论文之后,可回过头通读全文,专门检查全文中是否出现口语表述,杜绝此

解决方案

  • 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尽量使用大众层面的学术语言,避免大量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

  • 减少口语化表达: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和口语化词汇,保持学术论文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 增加可读性:通过图表、列表等形式使复杂信息更加直观易懂,提高论文的可读性。

05

个性化表达与创新

虽然准确、简洁、明了是科研论文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鼓励个性化的表达和创新性的尝试。毕竟,科研论文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思维和才华的舞台。因此,在讨论科研论文语言表达时,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保证准确、简洁、明了的基础上,融入个性化的表达和创新性的元素,使科研论文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写作者的个人风格、学科特点以及读者群体等多个因素。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 使用比喻和类比:通过比喻和类比等修辞手法,将复杂的概念和关系形象化、简单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 插入案例和故事:通过插入相关的案例和故事,增强论文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思考。

  • 展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在论文中展示作者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能够体现作者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深度,也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 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读者群体,尝试使用不同的写作风格,如正式严谨、幽默风趣或深入浅出等,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总之,科研论文的语言表达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锤炼的技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才能逐渐掌握这门艺术,写出既准确又简洁明了的科研论文。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个性化的表达和创新性的尝试,让科研论文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