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危害与应对之道
疫情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危害与应对之道
“玩游戏玩得吃饭都叫不动”“趁我睡着了掰我的手指解锁手机”……这些令人无奈的情景,正在许多家庭中上演。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近2亿中小学生迎来史无前例的在线教育。宅在家里,上网课、写作业、打游戏……已成很多青少年生活的常态。
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互联网行业的在线时长和日活数量均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春节前用户使用总时长约50亿小时,而在春节和疫情的双重刺激下,用户使用总时长甚至达61.1亿小时,较春节前增加了20%。对青少年而言,通过网络学习、上课的客观需求增加了他们接触手机的可能性,也拉长了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时间。
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还会带来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从身体健康来看,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容易引发近视等视力问题,缺乏运动导致体态不良,作息不规律影响睡眠质量,免疫力下降等。心理健康方面,网络成瘾会导致情绪波动加剧、社交技能退化、自我认知偏差、价值观偏离等问题。此外,家庭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亲子冲突升级,家庭氛围恶化。
疫情期间网络成瘾加剧的原因
专家分析,疫情期间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加剧,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封闭环境:长时间居家隔离,缺乏户外活动和社交互动,青少年更容易通过网络寻求精神寄托。
在线学习需求:学校教育转为线上,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大幅增加。
心理因素:疫情带来的恐慌、紧张、焦虑等情绪,促使青少年通过网络寻求安慰。
预防和干预措施
面对这一挑战,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
家庭层面
- 制定合理规则:与孩子一起制定上网和游戏时间表,严格执行。
- 丰富课余生活: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多样化活动。
- 改善沟通方式:建立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
- 发挥父母作用:父亲要树立良好榜样,母亲要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学校层面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网络成瘾的危害。
- 组织线上互助活动:利用微信、电话等平台,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 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干预有成瘾倾向的学生。
社会层面
- 加强网络环境治理: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打击不良网络内容。
- 提供专业帮助:建立心理咨询热线,为青少年和家长提供专业指导。
成功案例
在湖北麻城,一位父亲为了帮助沉迷网络的儿子重返校园生活,尝试了各种方法。虽然过程充满挫折,但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位“网瘾少年”最终走出了封闭的房间,重新开始了正常的生活。
专家建议,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行为规范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模式。同时,要认识到网络成瘾背后往往伴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面对这场日益严重的健康危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守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