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温州鼓词:千年曲艺的传承与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温州鼓词:千年曲艺的传承与创新

引用
百度
10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1%9E%E5%AE%89%E9%BC%93%E8%AF%8D/2366568
2.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79114759961980908.html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5%AA%92%E4%BD%93%E6%97%B6%E4%BB%A3%E6%B8%A9%E5%B7%9E%E9%BC%93%E8%AF%8D%E8%89%BA%E6%9C%AF%E4%BC%A0%E6%89%BF%E5%8F%91%E5%B1%95%E7%A0%94%E7%A9%B6/65094964
4.
https://www.sohu.com/a/450848901_100302947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CT85TH4O0521K7CM.html
6.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3610/
7.
https://wl.wenzhou.gov.cn/art/2024/10/29/art_1642047_58908364.html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A9%E5%B7%9E%E9%BC%93%E8%AF%8D
9.
http://www.wzsk.gov.cn/system/2020/07/13/013828956.shtml
10.
https://www.ralib.cn/wzgc/ccbh_show.asp?ID=181&ClassID=17

2006年5月20日,温州鼓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传统曲艺形式终于获得了应有的认可和保护。作为浙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艺种类之一,温州鼓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至今仍在温州及周边地区广受欢迎。

01

历史渊源:从民间说唱到国家级非遗

温州鼓词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唐代、南宋及明代等不同说法。据史料记载,其最早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当时艺人白门松因演唱技艺高超而闻名一时。此后,温州鼓词在清末民初逐渐发展出南北两派:南派流行于平阳、瑞安一带,风格委婉细腻;北派则盛行于温州、永嘉等地,风格挺拔刚健。

02

艺术特色:独特的唱腔与精妙的表演

温州鼓词的表演以瑞安话为主,多由盲人艺人演唱,使用扁鼓、三粒板等多种乐器。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唱腔与板式

温州鼓词的唱腔丰富多样,包括正太平调、反太平调、吟调等多种曲调,并吸收了京剧、越剧等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

乐器与伴奏

主要伴奏乐器有扁鼓、牛筋琴、三粒板和小抱月等。其中,牛筋琴是温州鼓词最具特色的乐器,由平阳清末著名词师陈昌牌所创造。这种乐器的问世,为温州鼓词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改革和推进作用。

表演形式

温州鼓词分为“平词”和“大词”两种表演形式。“平词”多用于红白喜事或款待宾客,内容文雅,注重抒情;而“大词”则在庙宇中演唱,形式庄重,曲调高亢粗犷。此外,鼓词还分为单档(一人演唱)、双档或多档等形式,其中单档最为常见。

03

传承困境:市场萎缩与人才断档

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 演出市场萎缩:传统词场几乎消失,现代娱乐形式的兴起挤压了鼓词的生存空间
  • 人才断档:艺人数量锐减,现有艺人以中年女性为主,鲜有年轻人愿意学习
  • 观众流失:主要观众群体为中老年,年轻一代对鼓词兴趣不高
  • 技艺失传:牛筋琴制作工艺复杂,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04

创新发展:新媒体时代的传承新路径

面对传承困境,温州鼓词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 政府支持: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
  • 新媒体传播: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演出和教学
  • 文化特派员项目:鹿城区启动文化特派员专项工作,助力基层文化服务供给
  • 四大派交流:通过举办鼓词交流活动,促进艺术创新
  • 学术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相关研究著作,为传承提供理论支持

温州鼓词作为温州的“特产”,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从清代白门松到现代的阮世池、丁凌生等名家,一代代艺人的努力使得这一民间艺术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在新媒体时代,温州鼓词正谋求与时代接轨,通过创新手段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期待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为人们带来精神文化的滋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