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国家级非遗的音乐魅力与传承创新
温州鼓词:国家级非遗的音乐魅力与传承创新
温州鼓词,又称“瞽词”或“盲词”,是浙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艺种类之一,也是华东和浙江省的主要曲种。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价值,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独特的音乐特色
温州鼓词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唱腔、乐器和表演形式三个方面。
唱腔曲调
温州鼓词的基本曲调有太平调、吟调和大调三种。其中,太平调又分为正太平调和反太平调,分别属于徵调式和宫调式。吟调也称“田歌”,节奏自由,常用于表达相思、赞叹等情感。大调则多用于庙宇祭祀仪式,曲调高亢粗犷。
在板式变化上,温州鼓词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多种形式,能够灵活地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故事情节。艺人们通过吸收京剧、越剧、瓯剧等戏曲元素,以及民间小调、田歌等音乐素材,不断丰富和发展唱腔艺术。
伴奏乐器
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扁鼓、牛筋琴、三粒板和小抱月等。其中,牛筋琴是最具特色的乐器,由平阳清末著名词师陈昌牌创制。这种乐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温州鼓词的发展。
表演形式
温州鼓词分为“平词”和“大词”两种表演形式。“平词”多用于红白喜事或款待宾客,内容文雅,注重抒情;而“大词”则在庙宇中演唱,形式庄重,曲调高亢粗犷。此外,鼓词还分为单档(一人演唱)、双档或多档等形式,其中单档最为常见。
艺术价值与流派
温州鼓词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音乐创新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上。它不仅吸收了多种戏曲音乐元素,还保留了浓郁的温州方言特色,成为研究民间文学艺术和社会习俗的重要资料。
在艺术流派方面,温州鼓词主要有阮(世池)、丁(凌生)、陈(志雄)三大流派。阮派以刻画女性角色见长,艺术风格纤细华美;丁派表演庄重,善于演唱英雄人物;陈派则能适应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艺术风格清丽壮美。
现代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温州鼓词的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建立了以曲种保护、艺人保护和观众保护为核心的保护体系,通过抢救性记录工作保存濒危曲种基因,同时重视传承人的培养和观众群体的培育。
在教育普及方面,温州鼓词已进入校园课堂,瑞安市开元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开设相关课程并编写教材。同时,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演出活动等形式,加强学术交流和艺术创新。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温州鼓词也在积极探索现代创新。例如,通过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以及在表演形式上的多样化尝试,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温州鼓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温州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持续的保护和创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