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从辟邪祈福到文化传承
压岁钱:从辟邪祈福到文化传承
压岁钱,作为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从汉代的“厌胜钱”到现代的“国际版”压岁钱,这一习俗历经千年演变,不仅保留了其辟邪祈福的原始意义,更在现代社会中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压岁钱的起源与演变
压岁钱(Lucky money),别称“厌胜钱”、“大压胜钱”、“压“祟”钱”,是中国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压岁钱习俗分布于中国及华人聚集地区。农历新年期间,长辈们会在年夜饭后将准备好的压岁钱给予晚辈,意在压制邪祟,确保孩子们平安度过新的一年。
压岁钱起源于“祟”这一年兽,汉代时期,压岁钱习俗开始形成,唐代宫廷中开始流行春日散钱,明清时期则以红绳串钱赐予儿童。进入民国以后,压岁钱的形式演变为用红纸包裹铜元,钞票出现后,家长倾向于使用连号的新钞票作为压岁钱。
压岁钱的民俗文化
“守岁”说
有一种叫“祟”的身黑手白的小妖,最喜欢在除夕之夜飘荡出来到有小孩子的人家“作妖”——摸睡熟的小孩额头,也就是传说中的“摸头杀”。被摸了额头的小孩,很快就发高烧说胡话。等烧退了,孩子也变成了痴颠狂躁的傻子,无一幸免。爱子心切的父母,往往在这晚点灯不睡,守护着自家宝贝,称为“守祟”。
“压惊”说
一种叫“年”的凶兽,经常在除夕夜跑出来为害人间,祸害庄稼人畜。为了守卫家园,人们就燃放烟花爆竹将其吓走。又为了安慰害怕的幼儿,便制作一些可口的食品,用以压惊。后来,食物变成了货币,到宋朝的时候有了固定的称呼——压惊金犀钱果。
压岁钱的历史沿革
压岁钱出现于汉代。那时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戴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到了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压岁钱衍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货币改为钞票,家长们则喜欢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发压岁钱,图个吉利。
压岁钱的分布与传承
压岁钱习俗主要分布于中国以及华人聚集地区。在2024年春节前,压岁钱出现了“国际版”,此外,一些家长选择以图书或旅游卡等形式替代传统的现金红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压岁钱被视为一种赠与行为,其所有权归所赠与的孩子所有。在美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华人家庭,以及韩国、朝鲜,都有新年发压岁钱的习俗。
压岁钱的社会意义与法律性质
压岁钱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一直以来都承载着祝福和吉祥的寓意。不少老广东人至今坚守只讲“意头”,不比金钱,多少随意,心到即可。要想纠正跟风攀比的不良风气,需要更多群众摒弃“给少了面子挂不住”的纠结,理性对待压岁钱,守护其本义和美好初衷,传递家庭家族、亲人朋友之间的温暖和情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规定,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而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给孩子压岁钱在法律上被视为一种赠与行为。一旦孩子或其监护人表示接受,并且钱款实际发生转移之时,压岁钱的所有权即归属于孩子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