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烟云中的古南宁山水诗歌
历史烟云中的古南宁山水诗歌
在元末明初的诗坛上,闽派诗人张以宁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丰富的学识,成为当时诗坛的重要人物。他在出使安南国途中经过南宁时,创作了多首描绘南宁山水的诗歌,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南宁独特的自然风光,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张以宁描述南宁山水的诗篇见于《翠屏全集·翠屏张先生诗集》。
由元入明 诗派崛起
元泰定二年(1325年),秘书监校书郎宋褧充任馆伴使,陪同前来大都(今北京市)朝贡的安南国使者起居行止。在安南使者于秋季踏上归程时,宋褧又应安南国使者之邀,一路相送,多有吟咏唱和之作。其中,宋褧在《江上棹歌五首》(全诗收录于《燕石集》“卷八·绝句七言”)第五首里有“荻花萧萧江月明,十舟齐发棹歌声”之句,描述舟行所见的清雅景色;第二首又有“我侬一日还到驿,你侬何日到邕州”之句,表达对安南友人的深情厚谊,颇有俚曲小调的柔绵风韵。宋褧自注曰:“邕州与安南接(近)境,故南使以到为大成。”
根据注文可知,由于湖广行中书省广西两江道宣慰司南宁路(原为邕州路,泰定元年改。今南宁市)“邻近”安南国(其实中间还隔着太平路、思明路,但如果追溯到唐代,这两路也均为邕管之地),历来出使的安南国使者均把南宁路当成重要一站;尤其是回程时,能够顺利到达南宁路,便是圆满完成这一趟朝贡使命的标志了。
可惜的是,《江上棹歌》作于江浙行中书省江南诸道太平路当涂县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部)至集庆路江宁县烈山(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新济洲码头一带)的水程中,描述的也是沿途江景,与南宁路无关。而且宋褧最后送至武昌路将陵驿(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部),便辞别安南国使者,应诏回大都,并未到访南宁路。由此看来,《江上棹歌》似乎无法归入以歌(谣、曲、词、调等)名诗的古南宁山水题材诗作。
由元入明,诗坛风云再起。鼎革之际的诗人群体主要是由一批由元入明的诗坛宿将组成,多承元末余绪,师友相传,学有本原;不过,在明帝国最高统治者朱元璋看来,这就是曾仕元的士大夫的“原罪”之一。陈才智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2月第一版《中国诗歌史·下册》“第四编 明代诗歌·第一章 明初诗派”认为:“明朝建立给士大夫带来新的希望。痛苦的回忆与愉快的憧憬交织在一起,成为由元入明诗人讴歌的主题。但是……朱元璋的极端政策使得文人陷入痛苦和迷茫,许多诗人把忧惧写入诗篇……明初诗歌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从正反两面刺激了诗歌创作的发展。”当时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即受政治影响颇深。
诗社是明初一大景观,吴(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越(今江苏中部至东部、浙江东南一带)、闽(今福建)、岭南(今广东)、江右(今江西)五大地区的诗人群体,结社活动尤多,推动了明初诗歌的繁荣,并且奠定了明代文学流派以地域名之的基本格局。明万历丙子科浙江乡试举人、江南文坛盟主胡应麟撰《诗薮》“续编一·国朝上·洪永”重点关注明初诗人,按不同地域分为吴派、越派、闽派、岭南派、江右派五大创作群体,书中赞曰:“明风启而制作大备……五家才力咸足,雄据(踞)一方,先驱当代。”洪武二年(1369年),奉旨前往安南国赐封并赐驼纽涂金银印、途经南宁城且留下诸多诗篇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张以宁,正是闽派的代表人物。
“老张学士” 放歌邕管
张以宁,字志道,元大德五年(1301年)生于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闽海道福州路古田县(今福建宁德市古田县),其家居于翠屏山下,乃自号翠屏山人。明内阁首辅、武英殿大学士朱国祯纂修《皇明史概·皇明开国臣传》“卷七·侍读学士张公”记载:“公名以宁……质清粹,甫六岁,日记千言……登元大定丁卯进士……累官翰林,有俊才博学,善尤长《春秋》……元末遗老多凋谢,以宁独擅名于时,人呼为‘小张学士’。洪武元年,王师入元都……拜侍读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每承顾问,多所裨益,赐诰褒论。洪武己酉,与典薄牛谅奉命赍诏印、使安南,封其国王陈日煃。”该书所记有误,张以宁实为元泰定丁卯科左榜南人榜进士。
出使安南国时,张以宁年近古稀,已是“老张学士”矣。途经南宁城,身临山水佳境,“老张学士”游兴与诗兴大发,聊发少年狂,颇多杰作。张以宁在明初诗坛地位崇高,《诗薮》“续编一·国朝上·洪永”记载“国初三张:以宁、光弼、仲简。以宁气骨豪上,国初寡俦,藻绘略让耳;光弼、仲简亦有佳处……前朝无闻,当代掠其余剩,尤匪所宜。”张以宁还是明代第一位留诗南宁的诗人,而历代《南宁府志》仅录其两首七言律诗——《伏波庙》《题雷破岩庙》,惜哉惜哉。
张以宁为南宁山水惊叹赞美之际而创作诗篇时,是吟咏还是放歌?其在一首作品之名给出了答案——《牛士良惠诗,既倚歌以和,仍赋长句一篇以答之》(全诗收录于《翠屏全集·翠屏张先生诗集》“卷一·七言古诗”),诗中有曰(节选):紫泥忽自天上来,英荡偕从日南去。画鹢秋飞江面风,蓝舆晓湿关头雾。广州西下望珠浦,邕管南边过铜柱。槿花红照瘴雨山,椰叶翠暗蛮烟路。
牛士良,即前文与张以宁一同出使安南国的“典薄牛谅”。清候选知县成城总纂《(乾隆)泰安府志》“卷十七·人物志二·列传·明·牛谅”记载:“牛谅,字士良,东平人。洪武元年,举秀才,为典簿。使安南还,称旨,三迁至礼部尚书……谅资性过人,才高学博,千言滚滚,不见艰涩。所著有《尚友斋集》,盛传于世。”然而,《尚友斋集》今已佚,无法得知牛谅当年赠予张以宁的原诗如何。所幸从张以宁回赠之作可以得知,二人当时是互相唱和、其乐融融的,可谓尽得“诗可歌之”真义!
张以宁在这首诗歌中,描述了从广州西来南宁(古称邕管)、再南下安南的旅途风光。其中的槿花,当然就是唐代的“邕州州花”、明代的“南宁府府花”、如今的南宁市市花——朱槿花。烟雨迷蒙的青山秀色中,盛开的朵朵朱槿花如红色的火焰在其间闪动,给张以宁带来美的震撼。至于“椰叶”,或是指大王椰?其即王棕,为棕榈科王棕属乔木,南宁人喜称其为“假椰子树”。大王椰高大挺直,成行成列,也是南宁园林的一大景观。王琳撰《明代山水诗概论》(刊于《阴山学刊》1999年3月第12卷第1期)认为:“明代……山水诗的成就当然不能与唐宋并比,但大体上可以与元代相颉颃……闽派山水诗比江右派稍多,又标法盛唐,故构境较为阔大。”以此论比照张以宁的诗作,得其实矣。
这首诗歌被视为明初闽派诗人创作的山水诗代表作之一,为明湖广提刑按察使司提刑按察使俞宪编集《盛明百家诗》“后编·张翰讲集”所收录(个别用字与《翠屏全集·翠屏张先生诗集》所见不同)。其中妙处,在于对山水色彩的描述。连志荣撰《张以宁诗歌色彩词使用艺术探析》(刊于《嘉应文学》2024年04期)认为:“张以宁还善于通过改变颜色词的语法成分或转变其词性来加强其表现力。如‘槿花红照瘴雨山,椰叶翠暗蛮烟路’中,颜色近似于句子的主语,似乎动作是由‘红’和‘翠’发出的,让颜色更加具象化了。”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