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的哪些情节、段落体现了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局外人》的哪些情节、段落体现了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这是《局外人》的开头,被称为可以媲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最伟大开头”的作品。《局外人》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逐渐理解其深意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情感冷漠至麻木的人因为一起误杀案接受大众审判的荒诞故事。
加缪通过几个关键场景,展现了主人公默尔索的麻木与冷漠。例如,当养老院的院长询问他是否要在盖棺前见见自己的母亲时,他明确而且果断地回复“不”,对刚刚死去的母亲没有一丝哀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道而来的神父早早就到达了灵堂,还有坚持为母亲守灵的养老院朋友,而默尔索却显得像个局外人。
在面对生活中的选择时,默尔索总是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冷漠。当女友问他要不要结婚时,他回答“结不结都行”;当老板提出让他去巴黎主持新业务的机会时,他同样以“不喜欢”为理由拒绝。入狱后,他又拒绝了律师的陈词建议和神父的传教。
他几乎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计划,也不愿接受任何突如其来的改变;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同样是可有可无,情绪敏感度几乎为零。母亲的突然去世不会令他伤心,情人和朋友的关心示好,也不会令他有多快乐。他生活在巨大虚无之中,没有衡量情绪的尺度,没有改变现状的欲望,一切随时间自然生长、衰老。所以,他对自己生命的掌握权也拱手相让给了那些局外人。这与“存在主义”的人生虚无观念如出一辙。
《局外人》通篇读下来,默尔索似乎就是这样一个麻木又被动的人,但与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的那种无赖式人格又完全不一样,默尔索的判断中,总是隐藏着某些独立的部分。
加缪借了一个故事来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一个人离开捷克的一个农村,外出谋生。25年之后,他发了财,带着老婆和一个孩子回来了。他的母亲和他的妹妹在家乡开了个旅店。为了让她们吃一惊,他把老婆孩子放在另一个地方,自己到了他母亲的旅店里,他进去的时候,她没认出他来。他想开个玩笑,竟租了个房间,并亮出他的钱来。夜里,他母亲和他妹妹用大锤把他打死偷了他的钱,把尸体扔进河里。第二天早晨,他妻子来了,无意中说出那旅客的姓名。母亲上了吊,妹妹投了井。
加缪借了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世界本身的荒诞性,这样的世界不值得我们去顺应它,何况人为建造的道德社会更加虚假。把占据这个世界意识主流的神父,法官放在正面,反面自然就是接受审判的默尔索,是否我们必须严守道德的秩序?是否我们必须用道德来支撑公正?是否个人的意识就必须淹没在大众的选择之中?这是默尔索最后留下的问题。
默尔索的人生没有走向虚无的尽头。他最终在毁灭的入口找到了和解的办法,默尔索接受了世界虚无的本质,他不再挣扎,不用再将任何人的意识凌驾于自己之上,他获得了自由。
书的最后,默尔索说道:“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有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依然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