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下海、入地咱都行!这满满的骄傲,是中国制造啊!
上天、下海、入地咱都行!这满满的骄傲,是中国制造啊!
75年前,中国制造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由于原材料供给严重不足,能产出的日用生活消费品种类也为数不多。
如今,中国制造步履铿锵,C919国产大飞机已经实现商飞,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运营,“奋斗者”号实现万米极限深潜……
中国制造总体规模已连续14年居全球第一位,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
C919实现商飞 与国产大飞机一起“向云端”
今年的9月19日下午,南航CZ3539航班从广东省广州市飞抵上海市,这是交付南航的国产大飞机C919的商业首航。至此,国航、东航、南航均已将C919投入商业运营,标志其规模化运营迈入新阶段。中国人终于坐上了自己的国产大飞机。
南航C919首航当日,中国商飞一架C919飞机首次飞抵拉萨,开展高高原运行关键系统的研发试飞及高高原机场适应性检查,为后续满足高高原航线运行需求和高原型研发奠定基础。
回顾过往,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成功首飞。在成功首飞的机组背后,有一支年轻的技术团队。面对准备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等种种难题,他们给机组减压、提效,确保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所有的首飞准备工作。
在C919首飞的近一年里,他们开展、完成了2轮24天飞机系统理论培训,2轮8天集中技术交底,5次座舱实习,6天基础能力培训,32项特情处置预案编制,25天特情专项训练,41个训练科目,500多个试验点跟踪记录,127项试验问题。
作为大飞机事业“青年领军者”的李青,正是这群大飞机青年中的最好映射。近15年间,李青扎根重大任务一线,带领“千人装配团队”,打赢C919大型客机试飞取证、首架交付、商业首航三场“攻坚战”。自从2009年毕业进入上飞公司,李青的成长之路就与国产大飞机事业绑在了一起。对他来说,飞机在哪里办公地点就在哪里。2023年,他带领团队累计完成5架C919交付机的制造,开启国产大飞机规模化生产元年。而今C919飞机的订单已达千架。
从冯如一号到C919飞机,从无到有,从首飞到商用,经过几代航空人一百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航空发展之路掀开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
今年1月1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商业首航,中国人乘坐自己的大型邮轮出海旅行的梦想成真。
“爱达·魔都号”历经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它不仅是一座“海上现代化城市”,也是一项巨系统工程。总吨位13.55万吨,长323.6米,宽37.2米,最大高度72.2米,可容纳乘客5246人。“爱达·魔都号”的诞生,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具备大型邮轮设计建造能力的国家。至此我国成功摘取世界造船业三颗“皇冠上的明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邮轮。
开发部大型邮轮项目青年设计团队自成立以来长期奋战在国产首制大型邮轮设计建造的一线,从事邮轮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设计工作。在国外邮轮技术资料引进、大型邮轮建造合同签订以及邮轮设计建造工作推进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也越来越有信心,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国家还会有第三艘、第四艘甚至更多国产大型邮轮。”开发部大型邮轮项目青年设计团队成员王高帅说。
“奋斗者”号万米极限深潜
“奋斗者”号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第一艘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2020年11月,我国第一艘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潜水器的新纪录。
“奋斗者”深潜超万米,“全海深”中国今梦圆。中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海试取得成功,意味着中国人驾驶自己的潜水器可以自由到达大洋任何深度,并开展科学考察,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科学家大洋科考“全海深”进入。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研发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4岁的队伍,35岁以下青年比例达到75%。他们是一支集潜水器研发、试验和配套于一体的海洋装备建设主力军,先后研制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深海装备,为我国进军深海领域提供了多型大国重器,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装备技术全面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
F级50兆瓦重型燃机“中国争气机”
作为国内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机,G50被亲切地称为“中国争气机”。“F级50MW燃气轮机研制”青年突击队在研发、设计及制造全过程闭环管理中担任生力军和先锋队,硕博占比超过60%,是一支以打破技术壁垒专攻“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建立完整的燃机自主研发体系为导向的青年科研人才队伍。
站在“大哥”G50的肩膀之上,今年7月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代号“G15”)正式下线,联合循环一小时发电量超过2.2万千瓦时,可满足2500个家庭1天的用电需求。
为了解决热端部件“卡脖子”难题,把重型燃机核心技术真正抓在自己手中,东方汽轮机在4000多个日日夜夜经历了一场场试验停滞,一次次点火失败,从“0”到“1”不断突破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大国制造“上新”看75载跨越
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从“造得出”到“造得好”,一起来从大国制造“上新”看75载跨越。
从黑白电视机到超高清、超高色域,从14英寸到110英寸,从“华夏第一屏”到16K裸眼3D显示终端,见证了时代的飞速发展。
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一代代汽车人薪火相传,有白手起家的一往无前,有困难面前的千锤百炼,有品牌自信,更有文化自信!
第一个辗钢整体车轮轧制成功,“争气轮”轧制成功结束了中国火车只能使用“洋轮、洋箍”的历史,终于穿上了自己的“鞋子”!如今的高速车轮助力复兴号跑出“中国速度”。
大型邮轮设计建造难度极大,曾长期被少数几家欧洲船厂垄断。“爱达·魔都号”的成功建造是我国造船工业持续向高端迈进的一个缩影!
中国第一列地铁、“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动车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持续擦亮中国高铁“金名片”。
以前连检修都不让中国人靠近,咨询费敲竹杠……现在国产盾构机不断突破,创下多项新纪录!更是把国产盾构机卖到世界各地!
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75年来,中国制造爬坡过坎、破浪前行。展望未来,中国制造将“强筋壮骨”由大向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