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识别和有效管理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识别和有效管理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如频率或粪便性状)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腹痛与排便相关,多在排便后改善;症状多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
肠易激综合征(IBS)日常该如何维护?
我国已有多项关于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但因研究对象选择、调查方法、诊断标准不同等因素,各项研究报告结果差异较大。
大体上,我国普通人群肠易激综合征总体发病率约为1.4%11.5%。肠易激综合征的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1859岁)更为常见,老年人(≥60岁)的患病率有所下降。
截至目前,医学界尚未发现肠易激与基因遗传存在相关性,但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一个家庭中,多名成员可能同时遭遇该病。
除了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等),肠易激综合征可能带来的症状外,其实有非常多的类型。比如说:一些患者体内容易产生过多气体,导致容易打嗝或者排气较多;一些患者容易乏力、失眠;一些患者起床时一切正常,但随着时间推移,肚子容易越来越涨;一些患者会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偏头痛。
医学界目前将肠易激综合征大体粗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①腹泻型、②便秘型、③混合型。由于该病属于非常个性化的疾病,很多患者症状都会存在差异,故很难简单地用相同的某个方案“包打一切”,需要专业医生携手营养师详细回顾患者的病史、症状、日常饮食等等,提供多学科的诊疗方案。
一般可以通过调节饮食,改善肠道的功能,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 消化系统感染
肠道感染是肠道应激性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等均可导致肠道炎症和肠道运动的不协调,从而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
- 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菌群紊乱也是肠道应激性综合征的重要原因。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由长期使用抗生素、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的。这些因素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肠道症状。
- 精神因素
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也是肠道应激性综合征的原因之一。这些情绪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影响肠道运动、分泌和感觉,导致腹泻、腹痛、便秘等症状。
除以上原因外,还可能是饮食习惯、肠道结构异常等。饮食习惯不当可能导致肠道运动失调,从而引起肠道症状。肠道结构异常如肠道狭窄、息肉等也可能引起肠道应激性综合征。
应激性肠道综合征在临床上多指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上可通过一般治疗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如阿托品、山崀菪碱、乳果糖等及心理治疗改善症状。
- 一般治疗
在日常避免食用奶制品、大豆、扁豆等易产气或敏感食物,同时也要避免摄入高脂肪的食物。出现便秘症状者可通过食用麸糠、金针菇等高纤维素食物改善便秘症状。
- 药物治疗
临床用药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止泻药如阿托品、地芬诺酯和洛哌丁胺等)、胆汁酸螯合剂如考来烯胺等、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如阿洛司琼等、便秘药如乳果糖等、解痉药如山莨菪碱等。还可使用抗抑郁药如地昔帕明、氟西汀等及抗焦虑药如地西泮等。
- 心理治疗
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导致的肠易激惹综合征,可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放松疗法、冥想疗法等心理治疗方式缓解。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