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寒热并用的一剂神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寒热并用的一剂神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由柴胡、桂枝、黄芩、干姜等药物组成。该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病症,尤其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本文将详细介绍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主证、体质特征以及临床应用经验。
1. 抓主证是收效迅速的关键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主要方证包括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汗出、口渴、便溏、小便不利、心烦等症状。在临床应用时,抓主证非常关键。一般而言,口干口苦和下腹部及下肢喜暖畏寒是两个重要抓手。即使其他症状不完全具备,只要抓住这两个主证,临床应用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2. 深研病机,拓宽应用范围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要用于治疗太阳兼太阴虚寒的病症,病机为肝胆郁热兼脾胃虚寒。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可以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附子。加入附子后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实现六经皆入,使肝脾清气从左升,肺胃浊气从右降,达到天地交泰、清升浊降的效果。因此,该方剂不仅适用于肝胆郁热和脾胃虚寒,还可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各种病症。
3. 柴胡桂枝干姜汤适用的病症
柴胡桂枝干姜汤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
- 久治不愈的发热疾病
- 久治不愈的头面部疾病(如病毒性结膜炎、角膜炎、鼻窦炎等)
- 肝胆脾胃疾病
- 妇科炎症及痛经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等)
4. 柴胡桂枝干姜汤体质特征
柴胡桂枝干姜汤体质的人多表现为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黄白或青紫,易有情绪波动,爱生气恼怒,胸胁胀满或疼痛,易心悸,口干而苦,常失眠,头部烘热感,面红目赤或牙痛,或鼻流黄涕,或咽喉疼痛,或口腔溃疡,或胃脘烧灼泛酸,或肩臂酸痛,但手脚多有凉感,胃脘和下肢多畏寒喜暖,或有腹泻和大便不成形。舌质多淡,不管舌苔多黄多厚,其舌质往往是淡的。脉象方面,左手脉一般多见弦细,右手脉多滑实有力量,而尺部脉多沉紧。
5.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加减与合方
- 如果热证突出,寒证次之,可在原方基础上加连翘栀子。
- 腹胀便干者可加大黄。
- 虚寒证明显者,可减黄芩天花粉剂量,加党参白术。
- 寒热夹杂的咳嗽,可加半夏厚朴汤。
- 寒热夹杂的痞满,可加枳术汤。
- 寒热夹杂的盆腔炎,可加当归芍药散。
- 痤疮及一些慢性的皮肤病,可合用当归芍药散。
- 风湿、类风湿及强直性脊柱炎,可合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 慢性胃炎(痞满证)时,若寒热夹杂,可考虑半夏泻心汤证。
6. 答问讨论
- 关于大便干或溏的问题,需要根据病机来判断。有时候便干的病人用此方后变正常,有时候便溏的病人用此方也变正常。
-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扁平苔藓的经验较少,但治疗外阴白斑效果不错。
7.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适合哪些情况
7.1 乳腺增生伴口苦
-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桂枝8克,干姜6克,天花粉15克,甘草6克,夏枯草30克。
- 用法: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7.2 月经腥,口苦尿道刺痛
- 组成:柴胡10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天花粉12克,黄芩10克,炙甘草6克,牡蛎12克,干地黄10克,赤芍10克,川芎3克,当归10克。
- 用法: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7.3 有口苦症状的腹泻
-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天花粉10克、元胡10克,干姜10克,煅牡蛎30克,桂枝6克、黄连6克、甘草6克。
- 用法: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7.4 长期不明原因的低烧
- 组成:柴胡15克,桂枝9克,干姜6克,天花粉12克,黄芩9克,煅牡蛎9克,炙甘草6克,白芍18克,当归9克,川芎9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泽泻18克。
- 用法: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 注意:该方对红斑狼疮也有很好效果。
7.5 肝炎引发的腹胀
- 组成:柴胡15克,桂枝10克,干姜12克,煅牡蛎30克(捣碎),天花粉10克,黄芩4克,炙甘草10克。
- 用法: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8. 临床案例分析
8.1 高龄老人感冒合并消化道溃疡
- 病例:97岁老人,83岁时患重感冒并发消化道溃疡,体温38.5度,头汗出齐颈而还。
- 治疗: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将干姜改为炮姜炭6克,加生石膏30克,三七粉6克(分二次冲服)。
- 效果:一剂后头汗止,体温降至37.5度以下;三剂后大便颜色转为正常,病情明显好转。
8.2 银屑病(牛皮癣)
- 病例:58岁女性,2014年夏患甲状腺血肿后出现银屑病,皮疹色红,痒不甚,干燥。
- 治疗: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原量,加归、芍养血柔肝,加术、苓健脾利水,因皮疹大片色红加生石膏之凉散以为佐。
- 效果:服药一周,皮疹消退一半,色红大部分消失,烦热大减。两周后皮疹完全消退,只留褐色痕迹。治疗两个月后病情稳定好转,未再反复。
8.3 湿疹
- 病例:69岁老妪,患湿疹20余年,每晚瘙痒异常,夜不能寐。
- 治疗: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加归、芍敛阴养血柔肝,加泽泻升清降浊,苓、术健脾利水。
- 效果:服药第一周入晚感觉瘙痒程度减轻;服药三周后,舌红转润出现薄白苔,皮肤瘙痒基本消失,红疹消退未见新生,且有微微欲汗之感。月余后,患者皮肤代谢在缓慢恢复,干燥亦有所缓解。
8.4 荨麻疹
- 病例:56岁女性,腔隙性脑梗塞三年,高血压病史,入冬以来患荨麻疹,皮肤瘙痒,且越来越重。
- 治疗: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养血利水之归、芍、苓、术,另加地龙、钩藤兼顾血压。
- 效果:一周后病人来复诊时见其表情轻松,自服上药后,荨麻疹迅速消退,搔痒基本消失。效不更方,继服一周,自觉良好。
8.5 手癣伴顽固性便秘
- 病例:28岁女性,患双手癣近8年,伴顽固性便秘。双手背食指中指为明显,皮损状如苔癣,粗糙角化,有抓痕,皲裂,入晚剧烈瘙痒以致夜难入睡。
- 治疗: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归、芍,疏解少阳三焦,运脾调达内外。
- 效果:服药一周,痒减轻些,未用洗药亦可入睡。有时夜半也痒,但基本不影响入睡。尤其称奇者,多年顽固性之便秘也明显好转,很规律的一天一次。此后照方又继服一周,大便正常,手癣瘙痒缓解,未再用洗药。此病例目前仍在治疗中,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9. 经文解读
《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说明病程在五六日,已经使用过汗法和下法。
- “胸胁满微结”:说明邪气传里由胸及胁,但邪气不甚,只是“微结”。
-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说明邪气传里后,可能化热或化寒,但此处主要表现为化热。
- “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说明邪气循经上蒸于头,且有典型的少阳病热型。
- “心烦者,此为未解也”:说明表不解,正气拒邪外出不得,阳郁化热。
10. 结语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一个寒热并用的方剂,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但使用时需要严格把握方证,尤其是主证。同时,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灵活加减药物,与其他方剂合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请勿试针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