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2025年展望:储备稳定充裕,增产空间有限
煤炭行业2025年展望:储备稳定充裕,增产空间有限
煤炭行业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基石,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4年,煤炭行业经历了供给端的专项整治与需求端的波动变化。进入2025年,行业供给端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但受资源接续紧张、开采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增产空间有限。本文将从供给端的稳定性和增产的约束条件两个核心观点展开分析,探讨煤炭行业在2025年的发展态势。
供给端的稳定性:常态化监管与政策支持下的平衡充裕
2024年,煤炭行业在供给端经历了严格的专项整治,特别是针对煤矿“三超”(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问题的治理,使得煤炭行业在安全生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专项整治的成效显著,不仅规范了煤炭生产秩序,也为2025年供给端的稳定奠定了基础。根据华龙证券研究所的分析,2025年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将保持常态化,这意味着煤炭行业在生产环节的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强,大规模减产的可能性较低。
从数据来看,2024年全国原煤累计产量达到38.92亿吨,同比增加1.64%。尽管上半年受专项整治影响,原煤产量有所波动,但随着下半年复产增产的推进,全年稳产增产目标基本实现。这一趋势在2025年有望延续,特别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煤炭行业的供给将保持平衡充裕。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的通知》对长协合同的要求进行了适当放松,这将增加市场煤的供应弹性,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此外,煤炭进口量的增加也为供给端的稳定提供了重要补充。2024年,全国煤炭进口量达到4.35亿吨,同比增加13.51%,其中印尼和澳大利亚的动力煤进口量占比较高。进口煤不仅有效平衡了国内煤炭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还降低了沿海电厂的用煤成本。随着2025年国际煤价大幅涨价可能性降低,进口煤有望继续保持高位,进一步增强煤炭供给的稳定性。
增产的约束条件:资源接续与开采成本的双重挑战
尽管煤炭行业在供给端展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但增产空间却面临诸多约束。首先,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导致资源接续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地质条件的复杂化,煤炭资源的接续难度加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资源枯竭的迹象。例如,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2024年受专项整治影响,原煤产量同比有所下降,尽管下半年有所恢复,但全年产量仍较2023年减少约7500万吨。这种资源接续的紧张局势在2025年仍将延续,限制了煤炭行业的整体增产能力。
其次,开采成本的上升也成为制约增产的重要因素。煤炭开采条件的复杂化、安全环保投入的增加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都使得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例如,2024年煤炭开采行业的安全检查力度加大,企业为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不得不增加设备投入和人员培训成本。此外,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稀缺,开采难度的增加也导致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煤炭企业的增产意愿和能力受到双重挤压。
从区域来看,内蒙古和新疆是未来煤炭增产的主要关注地区。2024年,内蒙古和新疆的原煤产量同比分别增加5.7%和18%,其中新疆的煤炭外运能力提升显著,成为全国煤炭增产的重要支撑。然而,即便在这些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也面临着资源接续和开采成本的双重挑战。例如,新疆煤炭外运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铁路运输能力的瓶颈和地质条件的复杂化,仍限制了其进一步增产的空间。
需求端的支撑与不确定性:宏观经济与政策的双重影响
煤炭行业的需求端在2025年将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火电作为煤炭下游的主要需求行业,尽管发电量占比有所下降,但其作为能源“压舱石”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2024年,全国火电发电量累计达到52230.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26%,占全国发电总量的66.9%。随着电力消费的持续增长,火电发电量有望维持小幅上涨,从而对电煤需求形成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非电需求的增长也为煤炭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化工行业在2024年成为动力煤非电需求的主要来源,其消费量占比超过建材行业。国内外需求的共振有望支撑化工行业动力煤消费量维持高位。然而,需求端也存在不确定性。例如,建材行业受房地产市场拖累,煤炭消费量同比下滑,未来能否恢复仍需观察。此外,宏观经济的波动和新能源的发展也可能对煤炭需求产生影响。
总结
2025年,煤炭行业在供给端展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常态化监管和政策支持使得煤炭供给保持平衡充裕。然而,资源接续紧张和开采成本上升等因素限制了行业的增产空间。尽管需求端在火电和化工行业的支撑下有望保持稳定,但宏观经济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仍需关注。煤炭行业在2025年将继续在稳定供给和有限增产之间寻求平衡,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