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郭松龄反奉的真相:和张学良情同手足,却为何要背叛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郭松龄反奉的真相:和张学良情同手足,却为何要背叛他?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394920205_812084

郭松龄反奉事件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有人认为他是忘恩负义,有人则认为他是真正的爱国者。本文将通过分析郭松龄的生平事迹,试图揭示这一历史谜题的真相。

历史上有很多谜题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例如《孙子兵法》到底有多少篇,是13篇还是82篇?越王勾践杀死夫差后西施究竟是去了哪里,是与范蠡一起隐退逍遥去了,还是就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样具有很大争议性的历史事件就是郭松龄为何反奉,有人说他是忘恩负义,有人说他是因为真的爱国才选择反奉。但是斯人已逝,我们无法从他们的口中获得郭松龄反奉的真实目的。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从郭松龄生平的一些事迹中窥见一些蛛丝马迹。

为人严于律己,与张学良亦师亦友

郭松龄外号“郭鬼子”,当然这不是郭松龄的一种蔑称,而是一种对郭松龄的赞许。因为郭松龄平时喜欢穿布衣军装,而长得又十分高大,看起来和白俄兵一般高大,所以被人称作“郭鬼子”。

不过郭松龄被称为“郭鬼子”可不仅仅只是因为他外貌穿着的原因,而更多的是因为郭松龄这个人鬼主意特别多为人又特别机灵,对此讲武堂的学生是深有感会的。

谈及郭松龄在讲武堂当教官的经历,就不得不提起张学良这个人。张学良这个人就不用过多介绍了,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大名鼎鼎的“少帅”。

张学良曾经在讲武堂当过学员,而此时郭松龄正好是他的教官。讲武堂里面的人都知道张学良的真实身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对这个少帅比较关照。

但是张学良的这重身份在郭松龄面前可就不管用了,不管你是不是老帅之子,都得和其他学员一样完成严格的训练。

不过张学良比较佩服郭松龄的一点,就是郭松龄交代学员完成的任务,他会和学员一起完成,而不是像其他教官一样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抛开张学良此后所做的一些有争议的事,此时的张学良应当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这样的张学良与郭松龄之间相互欣赏,成了忘年之交。

当张学良1920年在讲武堂毕业时,张学良便向张作霖推举了郭松龄担任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而此时的张学良正是该旅的旅长。可见张学良对郭松龄的看重,想方设法也要拉进自己的阵营。

在张学良的手下,郭松龄很快就得到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1920年的7月张作霖入关调停直皖战争,正打的热闹的两方可完全不管这些,依旧我行我素。没想到当时任先锋的郭松龄就先给皖系军阀来了一个下马威,在天津小站以一个团的兵力击溃皖系两个旅,这让直系和皖系军阀顿时收敛了不少。

也就是在同年的10月,郭松龄跟随张学良一起剿匪,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很快就将匪患平定。

俗话说,千里马更需伯乐,但是郭松龄这匹千里马在脱颖而出之后,依然在积极回报着张学良这个伯乐,这一点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帮助张学良所在的第三军一直在同直系的主力进行对抗,并取得了山海关大捷。

在郭松龄与张学良接触的最后一些日子,郭松龄曾经透露出想要张学良取代张作霖的想法,但是当时的张学良认为郭松龄说的不过是一些置气的话,因而没有过多在意。后来的郭松龄果然证明给张学良看了,在1925年11月21日通电对奉军进行反抗。

两人的关系,也可以从张作霖的一些话中得到印证。在张作霖第一次听到郭松龄反叛的消息时,曾对手下说到难道自己的儿子真的要和郭松龄一起反抗他吗?

在张作霖的印象中,张学良和郭松龄两个人是好的连穿一条裤子都嫌多的人。所以一听到郭松龄反叛的消息,张作霖才会下意识地问到是不是张学良要反他。

奉军内部派系相互倾轧,郭松龄受到排挤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山海关大捷的功臣郭松龄竟然没有分到一块地盘。郭松龄不与张学良争功是因为二人是忘年之交,但是不与其他人争功,郭松龄可做不到。

作为对比的是,杨宇霆获得了江苏的地盘,姜登选获得了安徽的地盘,而到了郭松龄这里啥都没有。

郭松龄素来与杨、姜二人不对付,眼看着自己的仇人获得地盘,郭松龄自然心里是一百个不乐意。

于是直接跑去质问张作霖为何不分地盘给他,对此张作霖的回答是自己的位子最终是要传给张学良的,到时候张学良上台,郭松龄想要什么都行,现在先委屈一下没事。

张作霖这样的回答显然不能得到郭松龄的认同,由此郭松龄彻底对杨、姜二人记恨上了,甚至顺带着连张作霖也记恨上了。后来在反奉过程中,郭松龄极其残忍地将姜登选处死了,恐怕也与此事有关。

为何说是奉系内部相互倾轧呢?因为之前安徽的地盘是准备分给郭松龄的,只不过是因为杨宇霆在从中作梗,使得郭松龄煮熟的鸭子飞了。这是东北军将领何柱国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到的,还是具有很大的可信度的。

郭松龄后来反出奉军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与杨宇霆这个人脱不开联系的。杨宇霆与郭松龄是截然不同性格的人,杨宇霆做事张扬、爱耍弄自己的小才能,甚至还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而郭松龄是一个严谨,从不逞口舌之快,是一个实干派。

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共事,自然彼此之间少不了摩擦。在军费预算以及弹药数量方面,郭松龄一直受到杨宇霆的挤压,两人已成水火不容之势。

据传郭松龄兵变失败被俘,张作霖并不想立马杀害郭松龄,或许这么做更多的是考虑到张学良的因素。但是杨宇霆一看苗头不对,立刻出面劝阻张作霖杀死郭松龄。可见二人的关系已经恶劣到一定程度了,稍有机会就要置对方于死地。

郭松龄:一个宁愿失败不屈服的爱国将领

郭松龄最后被处死,除了郭松龄本身反叛的原因,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郭松龄本人与奉系军阀在理念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奉系军阀只知争地盘,而郭松龄却是一个将民族大义放在首位的爱国人士。

郭松龄在四川驻防的时候就曾加入同盟会,成为早期的同盟会成员之一。在郭松龄个人而言他是极力想改造旧中国的人,对军阀之间的混战致使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甚是愤慨。

1917年,当孙中山在广东发起护法运动时,郭松龄毫不犹豫地辞去官职去参加护法运动。但是护法运动在1918年就失败了,郭松龄心情苦闷之下才重新回到奉天的,之后经同学的介绍来到张作霖的麾下。

郭松龄曾建议张作霖不要再向关内扩张,努力经营好东三省的地盘即可,但是张作霖执意要进入关内与国民军一决雌雄。这一点是郭松龄所不能容忍的,在郭松龄看来国民军是一支进步的力量,这样做与郭松龄的个人理想是相悖的。

更让郭松龄气愤的是,在无意间郭松龄得知张作霖和日本人签订密约,通过利益交换的方式一起进攻国民军。得知此事后,郭松龄就开始秘密接触国民军的代表,共同商定反叛张作霖的具体事宜。

在郭松龄看来,张作霖这种放弃国家利益去和外族苟合的行为,与汉奸无异。因为其骨子里的爱国情怀不允许郭松龄违背自己的志向,所以其毅然决然地公开反对张作霖。那么郭松龄是否是一个野心家呢?

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提出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郭松龄为何起兵反叛?这三条主张透露了郭的一些真实想法,他起兵反抗张作霖并不是为了自己当东三省的统治者,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好朋友张学良执政,以便对东三省进行改革。

张作霖是反对对东北进行改革的,这是郭松龄想向世人表达的另一重含义。不然郭松龄没必要在通电中继续强调一遍,这也是郭松龄与张作霖的另一个矛盾,当然还是离不开爱国这个话题。

在当时与日本人合作是郭松龄胜利的唯一可能性,但是郭松龄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结果很快就遭受了张作霖和日本人的联合打击,不久之后就兵败身亡。

事实上,张作霖也并没有真正履行答应日本人的条件,但是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郭松龄像是一个光明磊落的的战将,而张作霖更像是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枭雄。

结语

张学良谈到郭松龄时,曾说道:“郭茂宸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若由我处理,应让其出国深造,以后再为东北地方之用。”1925年12月25日上午10时,高金山将郭松龄夫妇押到离老达房5里许的地方枪杀。后来,又过了几十年,张学良回顾往事仍扼腕长叹说:“如果当时郭松龄在,日本人就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

参考文献:《试论郭松龄反奉》、《郭松龄倒戈反奉的台前幕后》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