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中国古代“花甲墓”:一种特殊的葬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中国古代“花甲墓”:一种特殊的葬俗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17A04DJU00

花甲墓,又称六十花甲子墓,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葬俗。这种葬俗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如瓦罐坟、油篓坟、鏊子坟等,主要根据坟墓的外形来命名。虽然花甲墓的起源无从查考,但业界普遍认为这种葬俗存在于明朝之前,起于春秋止于宋元。


河北广宗北宋瓦罐坟

花甲墓的起源无从查考,历代正史上都没有相关记载,许多推测都来源于口口相传的故事,或者野史中的只言片语。但是业界普遍认可这种葬俗存在于明朝之前,认为起于春秋止于宋元的观点较多。

古时,民间广泛流传一种陋葬,人活到六十岁,即花甲之年,就被送到墓地,子女们天天轮流为其送饭并加垒一块墓砖,直至封住墓顶,亲人永隔,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还有部分地方直接将老人送到出入艰险的简陋山洞、石洞里。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普遍低下,物资匮乏,粮食短缺,人至花甲,垂老暮年,体衰堪忧,分口粮却干不了活,成了家庭的累赘负担,所以才有了人为让老人加速死亡的荒唐陋俗。还有一种说法是,六十花甲一轮回,六十岁就活到头了,该去阴间生活,没死也得活葬,到墓地等死,死去以后再转生到人间,否则就是“活子孙寿”。不管什么说法、什么做法,都是局限于当时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际情形。

近些年,国内也有发现花甲墓的零星报道。山西省五台县王家庄村就发现过数座花甲子墓。村民们世代相传,但是不甚了了,据村里人讲,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村西北坡里平整土地时就发现两三座花甲子墓,因为当时人们普遍缺乏文物保护观念,墓里也没有什么金银财宝,便毁坏填埋了事。2012年在其相隔二百米的刘家坪修建蔬菜大棚时又发现两座,由于是铲车、挖机作业,片刻之间也损毁殆尽。经过走访当时的目击者,大概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墓体为砖券结构,穹庐墓顶,墓底面积约六、七平方米,呈圆状,墓内放置一只木床,高尺余,长约两米,宽度约一米,床上仰卧两人,仅剩骨架。还发现一只小木椅,做工一般,墓里葬具极少,仅有粗碗、灯具、石枕之类。

王家庄花甲子墓

在知情人的指点下,发现一处黄土坡路旁的花甲子墓,结构正是穹窿顶圆形砖墓,墓墙侧面砌有一个半圆形小土洞,其余情形跟目击者描述大同小异。

2007年,在距离王家庄村西约十公里的原平市朱东社村,发现过一座元代泰定年间的类似坟墓,内为八卦碹,一男一女躺在木床上,只剩骨架。砖墙以白灰饰面,有题诗。

八卦碹

据考证,我国仅是部分区域、部分时段出现过花甲子墓,并非普遍存在,历史上大部分墓葬形制不同于花甲墓,多以棺材盛人,墓主人年龄甚至超过六十岁,老子、孟子、周文王、姜尚、扁鹊、管仲、武则天、陆游等历史名人都是高寿的代表人物,中国历朝历代都推崇孝道,以尊老敬老著称,花甲墓的存在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这个特殊的葬俗民间记录甚少。唐朝韩鄂写的《岁华纪丽》中曾记载了南诏国的瓦罐坟,清朝温恩夜明珠编写的《阅世编》记述宋仁宗继位废除花甲墓葬制,另外《民间杂谈》中也有类似记录。

花甲墓是真实存在的,许多民间传说、故事、记录也不是空穴来风,欢迎研究有关知识的历史学者、民俗专家,考古专业人士进一步加以考证,作出更权威、更全面、更实事求是的判断结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