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引领,临床为基,《多格列艾汀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规范GKA药物新应用
权威引领,临床为基,《多格列艾汀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规范GKA药物新应用
新机制、新疗效、新获益!多格列艾汀这一全新机制药物的出现,为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学院内分泌科滕晓春专家介绍道:“新药问世时,我们都迫切希望了解到药物如何应用,也有许多临床问题需要解决。多格列艾汀这一全新机制药物更是如此。”
从多格列艾汀2022年正式获批上市至今,临床医生们已经积累了一些使用经验。但是,具体哪些患者能用、何时开始用、怎么联合用,许多临床医生仍然抱有疑惑,需要一个规范化的用药指导。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乔虹专家说道。
而《多格列艾汀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问世,无疑为这些临床医生拨开云雾,指点迷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主任李玲专家指出:“为帮助临床更加合理及规范地应用多格列艾汀,专家组基于已有的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经验,并经多次讨论形成了此版《指导意见》,对多格列艾汀的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及使用时机、降糖疗效和安全性,特殊人群应用及注意事项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该药物提供参考。”
全球首创、全新机制:多格列艾汀领航中国糖尿病药物创新
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血糖水平稳定在3.9~6.1mmol/L,称之为血糖稳态。葡萄糖激酶(GK)是人体重要的葡萄糖传感器,决定了内分泌细胞中血糖调控激素的分泌和肝糖原生成的葡萄糖阈值,在维持人体血糖稳态中发挥核心作用。
T2DM患者体内GK表达和功能严重损伤,可能造成稳态失调。而多格列艾汀是糖尿病领域近十年来全新一类的降糖创新药,是首个作用于GK靶点的降糖药,通过提高GK的活性,恢复血糖调定点,协同胰岛、肝脏和肠道三大核心调糖器官,改善T2DM患者血糖稳态失调,为T2DM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不仅是近十年来的全新类别降糖药,多格列艾汀还是2022年药品审评报告中国糖尿病领域唯一首创新药(First in class)。多格列艾汀的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药物创新步上新台阶,其作用于GK的新机制,可能具有重塑T2DM患者血糖稳态的新疗效,为广大T2DM患者带来稳定控糖乃至糖尿病缓解的新获益,实现了糖尿病治疗“新希望”到“新一类”药物的跨越。
求高谋远,步履不停:《指导意见》应运而生
多格列艾汀一经问世,便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逐步走入更多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视野中。不过,在临床应用当中,其适用人群、疗效与安全性、特殊人群使用事项等内容也需要有“标杆”来规范。由此,《指导意见》应运而生。
《指导意见》指出,多格列艾汀的适用人群包括以下几种:
- 经过生活方式干预 3个月血糖不达标者,可起始该药单药治疗;
- 经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者,可启用该药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
- 新诊断、初始糖化血红蛋白( HbA 1c ) ≥7.5%且<9.0%者,可考虑该药与二甲双胍起始联合治疗。
经过不断的研究,人们发现,T2DM早期联合治疗可以纠正多种病理生理缺陷,解除高糖毒性,延缓β细胞进行性衰竭,所以近年来,早期联合治疗在T2DM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正因如此,《指导意见》指出,对于新诊断、初始HbA1c≥7.5%且<9.0%者,可考虑该药与二甲双胍起始联合治疗。这也是《指导意见》对于临床医生个体化治疗T2DM的鼓励。
有关多格列艾汀治疗T2DM的疗效与安全性,临床也有多项研究作循证支持:
单药治疗:
Ⅲ期临床试验SEED研究纳入463例既往未接受过降糖药物治疗的T2DM患者,2∶1随机分配至多格列艾汀75mg每日2次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结果显示,多格列艾汀75mg每日2次治疗组HbA1c降低1.07%,较安慰剂组多下降0.57%,餐后2h血糖降低2.83mmol/L,较安慰剂组多下降2.33mmol/L。24周时两组的总体不良事件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低血糖发生率为0.3%,无严重低血糖事件报告。
联合治疗:
Ⅲ期临床试验DAWN研究纳入767例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T2DM患者,1∶1随机分配至二甲双胍1500mg/d+多格列艾汀75mg每日2次组和二甲双胍1500mg/d+安慰剂对照组。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多格列艾汀组HbA1c降低1.02%,较安慰剂组多下降0.66%,餐后2h血糖降低5.45mmol/L,较安慰剂组多下降2.48mmol/L。24周时两组的总体不良事件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低血糖发生率为0.8%,无严重低血糖事件报告。
两项Ⅲ期研究表明,多格列艾汀单药治疗、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均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HbA1c和餐后血糖,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另外,T2DM患者中老年人群数量逐年增高,还有患者常常伴随肝肾功能异常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在血糖管理手段和目标制定、药物选择原则等方面也有其特殊性。多格列艾汀在75岁以下的老年T2DM患者中可安全使用;且由于该药主要经肝脏CYP3A4代谢清除,原形经肾脏清除<10%,故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尚未进行透析)服用本品时无需调整剂量;轻度肝损害(Child-Pugh A级)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中、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暂不推荐使用。
锋芒毕现,循证指引助临床应用
多格列艾汀作为一种针对T2DM的创新药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临床试验的充分验证。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多格列艾汀在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均显示出显著的效果。
《指导意见》的发布,无疑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用药参考。这份文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详细阐述了多格列艾汀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内容,使医务工作者能够迅速掌握药物的核心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治疗方案。《指导意见》不仅为医生提供了明确的用药建议,同时也让患者明白,有专业的医生和团队在背后支持他们,与他们共同面对疾病。
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临床试验以及真实世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多格列艾汀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些研究不仅能够为药物提供更多的循证依据,还能够推动其在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多格列艾汀有望在T2DM的治疗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同时,期待未来多格列艾汀有更多能够推动整个医药行业进步的研究,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小结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糖尿病治疗领域迎来了一次划时代的突破——多格列艾汀的诞生。这一药物凭借其独特的创新性,正在领航中国糖尿病药物创新的新航程。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使用该药物,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指导意见》应运而生。《指导意见》能够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促进药物合理应用,从而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不仅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更为糖尿病的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参考文献
[1]《多格列艾汀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专家组.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8): 703-706.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315-408.
[3]梁蝶霏, 李焱. 药品评价, 2016, 13(021):18-21.
[4]Zhu D, et al. Nat Med, 2022,28(5):965-973.
[5]Yang W, et al. Nat Med, 2022,28(5):974-981.
专家简介
滕晓春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学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副所长
辽宁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学组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迄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
第一申请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四项
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Thyroid、Endocrine、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中华糖尿病杂志审稿人
乔虹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病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免疫内分泌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营养学组委员
黑龙江省内分泌质控中心主任
黑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李玲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内分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妊娠糖尿病学组组长
辽宁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辽宁名医
中国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副会长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糖尿病杂志、ENDOCRINE REVIEWS中文版编委
留学经历:1995年4月-1999年6月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
研究方向:妊娠糖尿病;妊娠甲状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