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网络梗,正在侵蚀这代孩子的大脑
刷屏的网络梗,正在侵蚀这代孩子的大脑
近年来,网络梗在孩子们的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从"只因"到"芭比Q",这些网络流行语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语言习惯,也让不少家长和老师感到担忧。
《少年派2》剧照
一位朋友分享了她八岁儿子外出点餐时的对话:"你吃什么?过来看看。""不用看,我就吃只因。"这个看似简单的对话背后,隐藏着网络文化对新一代儿童的影响。"只因"这个网络梗,源自一位流量明星的歌曲《只因你太美》,因为发音近似而被广泛传播,现在已经成为"鸡"的代名词。
2013年以后出生的孩子被称为阿尔法一代(Generation Alpha)。这个世代的孩子赶上了智能手机、社交媒体、5G网络的迅猛发展,在国内被称为"5G儿童"。5G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家长和老师们发现,孩子们张口闭口都是网络梗,这让他们忧心忡忡。
在校园里,"芭比Q"代替了"没考好","电摇"成了集体嘲笑的暗语。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网络梗不仅停留在口头交流,还开始出现在书面文字中。学生们在作文中用"我真的栓Q"表达无奈,用"慌得一批"形容恐惧,甚至直接引用流行歌词代替名人名言。
《树上有个好地方》剧照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国内,国外的5G儿童们也有类似的表现。一位家长分享了她儿子常用的网络梗,如"Oh my sigma"、"my twin"、"you're delulu"等,这些词汇多来自YouTube和TikTok。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感叹:"短视频底下无新事。"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语言。80后痴迷武侠、言情和游戏厅里的《街头霸王》,90后迷恋"青春疼痛文学",00后则对二次元和电竞文化着迷。但与以往不同的是,5G儿童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短视频的普及,让网络梗的数量和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乔纳森·海特在《焦虑的世代》一书中指出,2010年至2015年间,"以手机为基础的童年"宣告诞生,这标志着"以玩耍为基础的童年"的终结。这种变化带来了四大伤害:注意力崩坏、社交剥夺、睡眠剥夺和成瘾。
海特建议:14岁以下的孩子不应拥有智能手机,16岁以下的孩子不应开通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学校应禁止在校内使用手机,并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在现实世界中自由玩耍的机会。
《疯狂熊孩子》剧照
面对这种挑战,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让孩子适应数字化时代,又要避免过度依赖网络。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理解、沟通、指导和教育,帮助孩子们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