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色
浅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色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展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从《格尔尼卡》的造型、构图、色调等画面构成元素出发,结合历史背景及毕加索的生平,从多个方面赏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色,从而挖掘《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
毕加索,一个即使你不了解美术史也耳熟能详的名字。他是人类绘画史上少有的天才之一,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毕加索留给后人太多的作品,《格尔尼卡》(见图1)是他战争题材作品中的代表作。
1937年4月26日,德军轰炸了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一个小镇——格尔尼卡。1 654名毫无防备的居民死于非命,889名居民被炸伤。该事件震撼了毕加索。时值毕加索受托为布拉多美术馆创作一幅大型油画,他二话没说,仅用5天时间便完成了这幅人类历史上最经典的战争油画《格尔尼卡》。这幅画长7.766米,宽3.493米,以黑、白、灰三色协调而成,采用了古典式三角形构图。毕加索后期娴熟的立体主义绘画技巧使他毫不费力地塑造出自己心中的感觉。
色调分析
从整体的色彩调性来看,《格尔尼卡》采用了较为暗沉的色调,以黑色、白色和灰色为主,营造了一种沉重而压抑的氛围。这种色彩的选择与画作的主题——战争与暴力紧密相关,通过暗色调的运用,毕加索成功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画面上,远处的天空被染成了灰色,表现出战争的阴霾和苦难;近处是一片废墟和还没有被炸毁的建筑以及残破不堪的墙壁。整幅画给人一种悲怆、苍凉、神秘之感。
然而,在整体的暗色调中,毕加索也巧妙地运用了一些亮色和对比色,使画作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例如,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痛哭,毕加索把它处理成白色,与周围的暗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明暗对比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母亲的痛苦与绝望,也加强了画面的悲剧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格尔尼卡》的色调运用也体现了毕加索对立体主义风格的探索和创新。他通过将不同的色调和形状进行分解、重组和拼贴,打破了传统的透视和构图规则,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这种创新的色彩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冲击力,也展现了毕加索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独特创造力和想象力。
画面中所有的线条都是模糊而富有张力的、强烈而富有色彩的。然而,在一片灰暗之中,突然出现了一道白色光芒。白色与黑色形成了强烈对比,在画面中起到了活跃气氛、调节画面节奏和强化主题氛围的作用,而这也是当时人们所迫切需要的。他们渴望自由和希望,渴望获得解放。毕加索通过画中人物所体现出来的这一主题思想无疑对整个社会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用黑、白、灰三色来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这一主题思想,因此,画面中所有元素都是用强烈的黑、白、灰对比效果来表现。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和眼神给人以不安、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天空所呈现出来的灰色给人以压抑、沉闷、死寂等消极情绪;地面上所呈现出来的黑、白、灰三色给人以不安、恐惧等消极情绪;建筑物和废墟所呈现出来的白色给人以不安、阴森、压抑等消极情绪。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压抑而又绝望的气氛,给人一种沉重感。
构图分析
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通过巧妙的整体布局以及细节、空间处理,成功地表现了战争与暴力带来的恐怖与混乱,同时也展现了艺术家深刻的思考与人文关怀。这种构图方式不仅使画面更具表现力和冲击力,也展示了毕加索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卓越才华和独特风格。
整体框架与布局
首先,从整体布局来看,《格尔尼卡》的构图极具动态感和张力。画面被切割成多个不规则的形状和区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形状和区域并非随意摆放,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以传达毕加索对战争场面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毕加索展现出了高超的构图技巧。他通过重叠、交错和透视的运用,创造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空间,不仅使画面更具立体感,也增强了画面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画家在画面框架方面主要使用了两种构图形式,即三角形与正方形构图。
第一,三角形。三角形构图是指画面上有两条竖直直线与画面相垂直,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空间,这种三角形构图能够让观者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压迫感,让观者感到压抑和恐惧。在《格尔尼卡》中,三角形构图就体现了一种压迫感,让观者感到紧张、不安和恐惧。《格尔尼卡》的整体构图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赋予画面极强的稳定性。在靠近三角形的顶端,有呼啸着的马,实际上,这匹马只强调了一个咬牙切齿的表情,这匹被刺伤的马正是西班牙人民的象征,仿佛在寻找着它的敌人——法西斯主义。地上那燃烧的房屋、受伤的人民和歇斯底里的呼叫,正是这场灾难的直观表象。但人类并非无能为力,那地上躺着的受伤战士手中的断了的剑,暗示了继续战斗的欲望。
另外,画面中还存在多个三角形,从而形成了一个个既分散又稳定的框架,使得观者游走在每个三角形之中。这些三角形在为观者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视觉环境的同时,其尖锐的棱角也不时地刺痛着观者的视线与神经,让观者能够充分感受到战争的恐怖。
第二,正方形。画面的整体三角形框架,其顶点恰好位于长方形画面的中轴线之上,将画面分成了两个正方形,形成两个稳定的正方形空间。在这两个正方形空间里,一个个三角形空间不仅起到了分割画面、稳定画面的作用,还将观者的视线集中到画面中心处。这两个正方形也中和了三角形过多带来的杂乱与不安,使画面动中有静、整中有散。而且这种构图形式还能够营造出一种神秘、庄严、肃穆之感,让观者不由自主地产生敬畏之情。
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画家在三角形中都使用了黑色线条,而正方形则是包含在这些粗粝的线条之中。这些线条的运用,给人一种紧张感和压迫感,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威严感,同时,这些黑色线条与画面的空间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而又充满威胁感的空间。
细节处理
除了整体布局外,《格尔尼卡》的构图还体现在对细节的处理上。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毕加索安排了一位母亲抱着死去孩子的场景。这个场景是整个画面的核心,也是情感的高潮部分。通过放大和突出这一场景,毕加索成功地吸引了观者的注意力,并引导观者深入体验画面的情感内涵。此外,画面的四周分布着各种人物和物体,如士兵、马匹、断臂、残腿等。这些元素虽然看似散乱,但实际上却通过巧妙的构图被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争场景。这些元素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大小都经过精心安排,以表现战争的残酷。毕加索通过对人物和物体的变形和夸张,打破了传统的透视和比例规则,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立体主义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使画面更具表现力,也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造型与象征含义分析
《格尔尼卡》的造型虽不同于古典主义油画以写实来寓意,但其中仍充满了象征意义。例如,画面中的断臂和残腿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毁灭。这些象征元素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呈现方式都经过精心考虑,以强化画面的主题和意义。
这幅画是毕加索根据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又译《大卫》)重新绘制而成。画面上有许多废墟,使人们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留下的痕迹:烧焦的房子、破碎的玻璃和残破的大炮。这幅画曾被认为是毕加索“对残酷现实最好、最直接、最有力、最具表现力的反映”。
毕加索曾说:“我画《格尔尼卡》,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人类苦难命运和战争本质的认识。”作品中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画家通过对这座城市遭受巨大破坏和毁灭后所产生的一些具有象征性意味内容的描绘,向人们呈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个历史事实。人们在欣赏这幅画时,通过画家的描绘,从而产生思考。毕加索在绘画上“用绘画语言来传达艺术家对现实社会和人类命运深深忧虑与关切之情”,这种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表明了画家在创作时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毕加索为此画作了6幅初稿,可谓精打细算。起初,画面中心是一个垂死的人高举起紧握的拳头,之后这个人站了起来,背衬一个滚圆的太阳,一只手抓一把谷子,另一只手则握一把破剑,最终,就成了作品中那个紧握着剑的受伤战士,那只手臂被抹掉了,太阳变成椭圆,像一只有目无珠的眼睛,无力而苍白。当这一深化了的构思放到正稿后,直接衬托了一头牛,那头在特别注目的位置上毫无表情的牛,实际上只是一个牛头和前身。牛毫无感觉地注视着空无一物的前方,只有一盏闪着可爱的光的灯还一直保留着,那是照耀着破坏后世界的真理之光。
女人一直是毕加索绘画的主要题材,在《格尔尼卡》中也不例外。画中有四个女人形象,她们的姿态和表情都是极度恐慌和悲恸的。毕加索得益于长期以来在人物外形的变形中所积累的经验,使肢体恰切而强烈地反映出人物内心的情绪。画面左边是仰天呼号的母亲,她紧紧地抱着被炸死的儿子,追视天空。右下角是一位逃难的妇女,可以不断地发现和理解成惊讶的、悲痛的、愤怒的、惊慌失措的表情。一个从着火房子里跳下来的女人,向上伸展着求助的脖子和双臂,令人信服地表达出她身处绝境的真实性,也加快了她下坠的速度。正好处于她之下的女同伴,惊慌失措,半裸着身子从屋里跑出去,她的双腿是那么有力,令人想到她是多么依赖大地的支撑。为什么是女人?因为女人更能传达人性的、生命延续的、羸弱无助的、美的意义,她们对人类更具象征性。这不仅是欧洲绘画的传统,也是毕加索多年积累的经验。
结论
《格尔尼卡》创作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更是诞生于特殊的艺术转变期,这幅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完美地契合了其成画背景与主题表达,成为一种单纯而生动、贴切的语言。画家以高度的热情,使个人情感与时代政治情感做了奇特的融合,只有在这种融合出现时,一位画家才可能创作出既是有力的宣传品又是伟大的艺术品的作品。这正是《格尔尼卡》的伟大与唯一之处,它是画史上的传奇,也是画史上的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