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九泉之下:中国人自己的地府探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九泉之下:中国人自己的地府探秘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4228847_12084632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和灵魂观念有着独特的体系。从"鬼"的起源到九泉之地府的构建,再到灵魂的审判与轮回机制,这些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死后世界的理解,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考。

在当代中国人的理念中,六道轮回在死亡文化里占据着颇为重要的地位。许多中国人坚信,人离世后,灵魂会经地府审判,而后进入六道,重新轮回转生。唯有修仙成功者,方可彻底挣脱轮回之苦,升入天界,成仙成神。然而,六道轮回这一观念实则源自外来,并非中国本土所出。

中国人真正的灵魂理念是"崇宗敬祖",近似于灵魂不灭之意,拥有自身完整的一套体系,且与道教的鬼神观念紧密相联。实际上,深究起来,佛教的六道轮回与中国人的崇宗敬祖观念以及一系列习俗存在一定冲突,也难以全然诠释中国历史上众多有关死亡与灵魂的记载和事件。

这一方面表明,不同文化在融合过程中,或许会出现矛盾与裂痕;另一方面也提醒着我们,了解中国人自身的死亡文化与灵魂世界实属必要。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极为重视对家族祖先的祭祀,这种观念直接源于中国人自身的灵魂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四处游荡,而非径直轮回,故而祖先需要子孙后代进行祭祀,如此一来,逝去先祖的鬼魂才不会为恶,且能够护佑后代。

倘若佛教的六道轮回全然属实,那么当我们祭祀祖先时,祖先或许早已不在人世。若真是如此,那护佑后代之说便无从谈起,宗族式的祠堂以及一系列风水文化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不过,大多数中国人对死后的世界并非那般讲究,因而后世各个宗教以及民间的说法相互交织,形成了繁杂多样的灵魂世界观念。

在这里,我们需从中国传统灵魂观念的视角深入探究,挖掘中国人真实的死亡观念,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鬼"的由来

中国人关于"鬼"的观念由来已久。在甲骨文中,"鬼"字是一个人头上戴着恐怖面具的形象,这表明中国古人很早就认为鬼与人的关系紧密。最初,"鬼"并非专指人死后灵魂的状态,而是涵盖了一切妖魔鬼怪的统称,泛指那些人们难以目睹的灵异存在。到了商朝,鬼神系统逐渐分化,出现了天神、地祇与人鬼,此后,"鬼"才演变成人死后灵魂的专门称谓。

"鬼"概念的混指与早期中国人对生命、灵魂以及世界万物存在方式的想象密切相关。中国人很早就认为天地万物的生命与"道"、"气"紧密相连。人死亡后,留存的气会脱离肉体,这股气既可成为鬼,也可成为神,变幻无穷。在这种观念下,天地中的神灵与妖魔鬼怪,归根结底都是"道"中不同性质之气的变化。因此,"鬼"的观念与"道"和"气"的世界观密不可分,只是后来分化后才专门指向人死后的灵魂。

鬼的概念分化后,天神、地祇与人鬼的系统极为庞大,其中包括三皇五帝、日月星辰、祖宗先人等,并且很大一部分都能受到祭祀。在古代,祭祀天神称为祀,祭祀地祇称为祭,祭祀祖先称为享。中国古人认为,若人死后不进行祭祀,鬼魂就会捣乱,引发灾祸,所以必须进行祭祀。祭祀之后,祖宗先人便能庇佑子孙后代。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人死后并非即刻成为鬼。能否成为真正的"鬼",关键在于是否有人祭祀。

《说文解字》中对"鬼"字的解释为:人所归为鬼。从人,像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

《礼记·祭法》中提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

此处《礼记·祭法》虽笼统言人死为鬼,但后文对鬼的形成进行了具体阐释。人死后需依等级进行祭祀,当祭祀停止时,亡者便会转化为鬼:"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

在先秦时期,只有贵族阶层死后有资格被祭祀,普通百姓无此待遇。自秦始皇后,原先的贵族阶层渐被消灭,祭祀祖先的习俗才逐渐普及至社会各阶层。故而,享有祭祀的灵魂并非后世所认为的鬼,只有无人祭祀后,鬼魂才会进入地府,成为真正的鬼。

在后世中国鬼文化的发展中,不但要祭祀自己的祖先,一些死去的英雄人物与对民众有功的人物也应被祭祀,后者甚至可能逐渐成为地方乃至国家层面的神灵。道教中的部分神灵便是如此逐渐发展而来的,例如关圣帝君与文昌帝君。

这也表明,道教的祭祀观念受到了崇宗敬祖观念的影响。

九泉:中国人自己的地府

在无人祭祀而成为真正的鬼之后,是否就会进入我们如今所认为的地府,接受阎罗王的审判,然后进行轮回呢?事实上,中国真正的鬼魂文化中所描绘的地府以及鬼魂轮回的方式,与我们当下的想象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人觉得人死后鬼魂的归处是冥界,也称作北冥,又写作北溟。所谓"溟",意为大海深水,所以北溟指的是北方幽深的大海。又因北方的颜色为黑色,即玄色,故而北冥又被称为玄冥。

当然,这里的大海并非主要指现实物质世界中那蔚蓝的大海,更多的是指一种通往冥府的如同黑水一般的物质,一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幽深状态,鬼魂需通过这种物质或通道才能进入真正的地府——北冥。

那么,我们常说的"九泉之下"的"九泉"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所谓的九泉是对通往北冥的、连接冥界与人间的那一段通道的统称。

在《列子·黄帝》中记载:

"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
氿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为渊,
汧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

后来,九渊发展出了:

酆泉、衙泉、黄泉、寒泉、阴泉、幽泉、下泉、苦泉、溟泉,成为九泉,其中最后一个泉为溟泉,所以九泉之下便是中国人最早所认为的地府了。

在北冥、九泉之后,中国人衍生出鬼帝及酆都大帝的理念。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构建了道教完整的神仙体系,首次明确北方的罗酆山为冥都,且酆都大帝为冥界的最高管理者,统领五方鬼帝。

在后续的演变中,冥界设立三官九宫进行管理,同时酆都大帝的信仰与紫微大帝的信仰相互融合,形成北帝信仰。紫微大帝既掌管天上星辰,又辖制地下冥界,酆都大帝则成为紫微大帝的化身或下属。

酆都大帝之下,五方鬼帝与三官九宫并存,往下便是城隍体系,再延伸至土地神,由此构建起一个完备的地府体系。中国人离世后,需经过土地、城隍的逐层审批与上报,最终归入地府的管辖范畴。

与此同时,除酆都外,泰山也被视作鬼魂的归宿之地。由于中国地域广袤,古代不同地区之间难以全然形成统一的文化体系,致使不同的神灵体系与死亡观念产生,同一个功能的职位乃至神灵体系难免存在差异。

在酆都存在的同时,许多人认为人死后魂归泰山,泰山遂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地府所在,东岳大帝成为地府的最高统辖者。另有一说,人有三魂七魄,人死后魂魄分离,魄入地下,归于九泉,而魂则飘至泰山。

需注意的是,酆都大帝并非固定不变,古籍记载其每三千年更换一次。

同样,东岳大帝麾下有泰山府君作为属下来执行工作,且每五百年进行一次轮换。由此可见,在道教中,有许多神灵的地位是固定的,而也有不少神灵仅仅是一个职位,其人选会定期进行更替。

中国人的灵魂摆渡:灵魂的几种去向

中国人离世后,首先要经过城隍体系,将情况上报给酆都大帝(即东岳大帝)。东岳大帝手下有十大府君,会根据死者去世后的时间来进行安排和判决。

当鬼魂抵达泰山后,会先进行魂魄分离。魄每七天由一个府君进行审判,七魄在七七四十九日后审判完毕;与此同时,三魂则每年由一个府君审判一次,三年由三个府君审判完成。这样,三魂七魄合起来,由十个府君花费三年零四十九日完成审判。

在中国传统的灵魂文化中,魂魄分离后它们的不同去向,是依据生前的善恶来决定的。德行极高的人会跟随东王公(男性)、西王母(女性)升入仙界;并非大恶之人,有可能会留存一部分,进行魂魄的重新组合,从而投胎转世;而大恶之辈则很可能面临魂飞魄散的结局,气化之后,重新成为灵魂。

这里有两个特殊情况,其一便是修行之人,他们很有可能直接跟随东王公、西王母飞升天界,无需经过地狱。另一部分则是属于非正常死亡的人,他们难以直接被带入地府,这部分死者需要太乙救苦天尊进行救助超度。

在死亡的灵魂中,需要太乙救苦天尊进行救助超度的主要是枉死之人,以及堕胎而亡的灵婴。在中国的鬼神文化中,枉死的灵魂往往执念深重,很难直接被带离世俗进行审判。

在俗世中,某些情况难以直接进行审判,例如堕胎而亡的灵婴,因其未在城隍、土地的体系中正式登记,处理起来颇为棘手。此时,便需太乙救苦天尊出手救度。救度之后,视具体情况,交付泰山府君处置,或随太乙救苦天尊前往东方极乐世界继续生活修行。

中国人的灵魂摆渡自有其原则与系统,后世的十殿阎罗也是依据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道教观念演变而来。

其中,中国人的灵魂文化中,存在祭祀祖先神灵以保佑子孙后代的说法,这是一大特色。而且,传统中灵魂重新审判分配的环节,与外教的轮回体系也有所差异。

尽管后世多种文化相互影响,致使中国存在多种死亡观念并存的现象,但相较于外来文化,中国人独有的死亡文化与传统文化礼俗更为契合,也更符合我们的祖宗观念,此乃我们不可不知之事。

此外,在中国人和道教的传统观念中,完全的轮回并不存在。除非修炼成仙,否则再次轮回后,很可能已非原本的自己。这既是一种遗憾,也可视为一种激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