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让孩子悄悄丢失营养的「肠漏」到底是啥?需要担心吗?
会让孩子悄悄丢失营养的「肠漏」到底是啥?需要担心吗?
经常碰到家长跟我讨论“肠漏”的问题,这个话题绝大多数发生在怀疑孩子过敏或者担心孩子长不好的背景之下。
但多数孩子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部分确实有明确的皮肤或者气道的过敏性疾病,基本上也都吃得好、拉得好。
而家长跟我讨论的这个“肠漏”,听起来非常可怕。
“它会在孩子没有消化道症状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把营养“漏掉”,导致孩子营养不良、过敏、哮喘、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被称为“众病之源”。”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扒一扒这背后的故事。
“肠漏”和“众病之源”怎么联系上的?
在医学上,很多疾病状态都可以导致肠道的渗透性增加,也就是肠道“漏掉”了一些营养物质,这事一点儿也不新鲜。
但把这种“渗透性增加”本末倒置地变成”众病之源“了,其实是张冠李戴,动机不纯。
在过敏性疾病的专业领域,并没有什么关于“肠漏”的大发现。而家长们相关的困惑,主要来自于某书、某音等平台,或者某些主打”健康养生“的公众号。
他们通常在介绍完这个“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之后,会推荐一些肠漏的检查(比如,肠道健康评估或肠道菌群检测)或拯救肠漏的补剂(比如,各种消化酶、益生菌、益生元等等…… 五花八门)。
总之,这种先洗脑后转化的营销方式,真是防不胜防,很容易让人上当。
所以,为了保护大家的钱包,我们还是看看真实的“肠漏”到底是个啥,以及到底要不要担心。
什么是“肠漏”?
人体的糖分、盐分、氨基酸、脂肪等营养物质,都是通过肠道才能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才能被运送到全身。而肠道渗漏(leaky gut),其实就是肠道通透性增加。
正常情况下,肠道有紧密排列的细胞构成的内膜,作为交通枢纽控制着消化系统中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的通道。在健康的肠道中,这道屏障可以吸收营养物质,同时阻止有害物质的进入。
然而,在“肠漏”的情况下,肠道内膜变得比正常情况下更加通透。这使得较大分子,如未消化的食物颗粒、毒素和细菌,可以通过肠道壁进入血液循环。这些物质可能会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很多疾病中,会发现肠道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出现问题、肠道的屏障功能异常,这些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食物过敏和消化道感染等。
但是,这是“肠漏”病理生理学的微观角度的改变,与疾病并非单线的因果关系,更多时候被认为是疾病的结果而非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更多时候是因为这些疾病导致了“肠漏”,而不是因为“肠漏”导致了这些疾病。
主流医学怎么看待“肠漏”这个问题?
”肠漏“在医学和健康界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
最初,在胃肠道疾病中(如乳糜泻和克罗恩病),发现存在肠道渗透性增加的现象,该领域的专业人员开始观察和研究其机制和影响。其中以致力于乳糜泻研究的Alessio Fasano教授所做出的贡献最为持久和影响深远。
到20世界末,有人提出肠道通透性问题可能是很多健康问题的源头,被称为“肠漏综合征”,并在替代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的替代疗法,就是不属于疾病常规治疗手段的方法,而替代医学就是主流医学以外的选择。
2000年以后,Alessio Fasano教授发现连蛋白"zonulin"在调节肠道内膜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中起到作用,当zonulin水平升高时,紧密连接变得更具渗透性,导致肠道渗透性增加或称为肠漏。这为肠道内壁如何变得更具通透性提供了潜在的机制。
之后,随着公众对肠道健康的兴趣与日俱增,特别是随着健康产业的兴起和注重肠道健康的饮食的流行,肠道渗漏的概念开始受到公众和一些科学界人士的更多关注,并逐渐涉及到肠道微生物学组的研究。
然而,主流医学界对“肠漏综合征”的诊断至今存在争议。
换言之,这个广受公众关注的说法甚至还不是一个现代医学认可的疾病的名字。
最主要的观点是,虽然肠道通透性增加这个现象是某些疾病的特征之一,但 "肠道渗漏综合征 "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原因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科学证据的充分支持。
科学家仍然在研究它在某些特定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对全身健康的潜在影响,但它仍未被许多医疗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广泛认可。
在面对五花八门的扬言xx症状是“肠漏综合征”时,作为普通大众,需要保持警惕和理智。
一方面,肠漏是潜在疾病的结果而不一定是主要原因,关于肠漏和疾病的因果关系,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证实。
另一方面,在某些特定疾病下(比如自身炎症性疾病),“肠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泛化到各种疾病或者看作一切健康问题的根源,就实在是太高看这一个因素的作用了。
备注:自身免疫性疾病就是,把自己人当敌人,一通暴揍,自我伤害。但要注意,它不是过敏性疾病哦。
没有症状的孩子也会悄悄在肠漏吗?
不少家长看了相关内容后,很担心孩子的肠道在悄悄地漏营养,导致长得不如别的孩子、大便不如别的孩子看起来好、吃得不如别的孩子多……
“肠漏”真的会让没有任何肠道症状的孩子,营养被“偷掉”或“漏掉”吗?这个说法完全经不起推敲。
健康的人群通常具有良好的肠道屏障功能,能够维持适当的渗透性水平。
要知道,我们的肠道是一个活泼泼的复杂的系统,并不是一道铜墙铁壁,因此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渗透性,并且会随着饮食、生活状态自我调整。
如果已经能持续到导致营养不良的“肠漏”,这孩子能没一点儿消化道症状吗?
此外,虽然某些涉及肠道渗透性增加的疾病,如乳糜泻、克罗恩病和其他形式的炎症性肠病(IBD),确实会导致吸收不良和随之而来的营养缺乏,但在没有消化道症状的情况下,"肠漏 "会导致这些问题的说法并没有当前科学证据的支持。
退一万步讲,营养吸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特定的转运机制。肠道渗透性增加并不等同于营养流失。事实上,要发生吸收不良,通常需要专门负责营养吸收的机制受损或功能障碍。
总而言之,“肠漏综合征”这个问题:
它未被主流医学认可作为独立的疾病来诊断。
它和很多疾病的因果关系并未被证实,同时出现不代表存在因果关系,警惕粗暴的逻辑陷阱,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是复杂的过程,肠道渗透性增加并不等同于营养流失。
如果家长被小视频说中了心思,在下单购物之前,最好还是考虑先跟专业的儿科或者儿童保健医生讨论一下,千万别一冲动就买了一大堆的治疗“肠漏”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