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丑角也要给人美的享受: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正阳先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丑角也要给人美的享受: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正阳先生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04818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孙正阳,2024年3月7日凌晨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孙正阳,1931年出生,河北玉田人。京剧丑角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六岁登台演《小放牛》等剧。1939年考入上海戏剧学校,专攻文武小丑,属“正字辈”演员。1949年至1951年曾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同台演出。

孙正阳与筱月英夫妇

童年孙正阳和顾正秋演《女起解》

《法门寺》剧照

1964年,在《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杨子荣

在《智取威虎山》中演栾平

《挡马》剧照

《秋江》剧照

以下文字摘自孙正阳先生接受上海音像资料馆口述采访时的讲述内容,收录于《我的京昆生涯》。

我叫孙正阳,是上海京剧院的丑角演员。我原籍是河北省玉田县,不过我出生在上海,应该算是上海人。我很早就进了京剧圈里,从五六岁就上台了,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多年的舞台生活。

您是如何与京剧结缘的呢?

我怎么会学习京剧的呢?我父母倒不是搞文艺的,他们是从北方到上海,当时住在曾经叫“马立斯”的地方,就是现在大沽路那边。那边基本上住的都是京剧演员,因为那边离剧场近,大世界、共舞台、天蟾剧院都在那一块地方。过去交通没有那么方便,去剧场都走着去。那个时候正是抗战时期,大家生活都很艰难,我们家里孩子多也念不起书,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戏。学戏尽管是吃苦,但是很早就能赚钱养家。我们家里从我姐姐开始学戏,但我姐姐不是一个很有名的演员。学了戏以后在哪里演出呢?过去大演员都在上海的剧场里面表演,像中国大戏院、黄金大剧院等。我姐姐她们一般是跑杭嘉湖,在杭州、嘉兴、湖州那一带演戏,都是坐船过去。我那个时候也就四五岁,跟着我姐姐跑码头。我记得一到天亮,我们到了一个码头就下来到茶馆,洗脸、漱口、吃点心,之后草台班就搭起来了,唱草台戏。演完戏还是坐船,今天在杭州,明天到嘉兴、湖州,就在那一带转。我那个时候很小,天天跟着我姐姐在后台混,那个时候就混进我们京剧的圈子里了。后来有时候戏里缺了一个小猴的角色,我扮个小猴就上去了,缺个什么角色我就上台去演了。后来正式学戏是在我6岁的时候,姐姐让我演了一出《小放牛》。《小放牛》那个时候是小丑演的,所以一开始就这样把我定成了丑行,学起了小花脸。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总是在后台混,胆子挺大的,不怯场,也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到台上挺神气的。

通过一些资料了解到,您很早就崭露头角并与很多京剧大师同台演出过,能给我们讲讲吗?

在香港演出之后,回来我就自己搭班了。过去有句老话,“搭班如投胎”,你在学校学的戏跟外面的不一样。像我去外面的团,大丑,就是头号小丑,他的戏你都得会。所以那个时候我在外面碰了不少钉子,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你碰了钉子就会主动去学很多东西。现在的学生从学校毕了业,整个就在一个剧团,到哪也都是那些同学,还不知道外头天多高地多厚,没有主动去多看、多学的意识。但是那个时候我扮了很多角,不断地学习。我记得最早我跟过一个角,叫徐碧云,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过去是“五大名旦”之一,他有他的代表作,像《绿珠坠楼》《虞小翠》,我天天跟着他演。

后来又跟李慧芳一起演,跟她一起演比较合适,她跟童芷苓的戏路子差不多,演出过《十八扯》《纺棉花》。在台上戏中串戏,你什么都得会唱,就这样我跟李慧芳一起合作了很多日子,到苏州地区去演出。还有赵艳霞、杜近芳,那个时候我跟她们都一起合作过很多的戏。

您与这么多名角合作过,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的确如此,当时我什么戏都演。丑行跟别的不一样,如果你是演主演的,比如我演马派,我就是我这一派,我演麒派,我就这一派,但是小丑不成,你配人家就得随着主角走。比如同样是《四进士》,马连良先生一个《四进士》,麒麟童一个《四进士》。马先生的《四进士》,万氏是彩旦的。麒麟童周信芳演的《四进士》,那是花旦,童芷苓演的。他们南北派别都不一样,我们是跟着上海麒派的演法,就演一赶三。头里一个混混,下来改一个师爷,后来改了一个看堂的,所以你都得会。我觉得丑行在这方面是很难的,你得根据不同派别、不同路子自己进行改造,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还记得我最早跟梅先生同台演出,那时我刚离开学校在外面剧团,还没有进华东戏曲研究院。当时不算正式跟他一块演,演过一个什么戏呢?他大轴的戏是《贩马记》,我们在头里有出《法门寺》,我演的是贾桂。当时一听说跟这些名演员一起演出有点紧张,而且台下的观众都是专家。我记得那个时候好像日本刚投降,我还挺小的,嗓子有点变声,很紧张,我演得发闷。当时一紧张嗓子不太好就忘词了,没念几句就念不下去了。可是台底下都是内行呀,一听说忘词了大家就乐了。那个时候我很小,很害臊,吓得我特别别扭。下来到后台去,梅先生正在化妆。这时候有几个人说,“刚才那个小孩忘词了,大家都乐了”。梅先生看着我说:“来,过来,小孩过来,你叫什么?”“我叫正阳。”“哦!学校的是吧,你今年多大了?”我说:“我14岁了。”“哎!这算什么,我在他那个岁数在台上老忘词,这个还好。”梅先生那一次的话一讲,鼓励了我,我就感觉没那么难为情了。梅先生不愧是艺术大师,不但在艺术上,在生活上对人的心情也非常地体谅。他一讲,别人都不讲了,还鼓励我慢慢努力,所以我从那个时候就非常佩服、感谢梅先生。

您活跃在京剧舞台这么多年,对于丑角的表演有什么感悟?

其实一开始我不喜欢演丑角,因为丑角本身就是反面人物多,正面人物少,配角多主角少。可是丑角在学习和锻炼上也不比其他的行当差,后来演着演着,我不但喜欢上丑角了,而且根据我这七十年的舞台生活经验还觉得丑角其实是很难的。难在哪呢?想要成为一个好演员,必备条件就是唱、念、做、打、舞。唱你得会唱,念也很重要,“千斤念白四两唱”,这是念白的重要性。表演,小丑的表演是很广泛的。打,是武丑。我们丑角又分为文丑和武丑,像我武丑也演,比如《挡马》《三岔口》小时候我都演,所以我是属于文武的,打也得会。所以我觉得丑角这个行当确实非常难,要学的方面太多。就拿唱来说,人们过去对小花脸的唱不重视,觉得上去唱个荒腔走板,台下一笑就成了,其实不然。

那您觉得丑角难演,能具体说说难在哪些方面吗?

比如说小丑的唱,想要达到一定艺术境界,是非常难的。难在哪呢?像我演一出《十八扯》,里面东扯西扯什么都有,它所有的你都得学。老生的唱、小生的唱、花脸的唱、旦角的唱你都得会,而且要学一些流派的。《十八扯》当中有言派老生,接下来再唱麒派老生,再下来唱花脸。不但要学各种京剧的唱,还要学各种流派,小生是用小嗓,花脸是花脸嗓,麒派、言派你都得学,所以我觉得丑角的唱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不但得学京剧,还得学其他地方戏。比如《十八扯》里头有扬州空城计,要学扬州话。还有一些像梆子戏,你都得会唱两句。比如说陕西梆子的《杀狗劝妻》,也得学。还有像我们演全本《玉堂春》,沈燕林这个角色要说山西话,要唱山西调。所以我觉得丑角难就难在唱这里,各种流派、各种地方戏,都得会两句。

念白更是丑角的基本功,丑角基本功靠念,文丑、武丑又不一样。像文丑的念,念到数板儿,比如演娄阿鼠,“我娄阿鼠是常在江湖走,吃喝嫖赌我有一手,不论你是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只要见他兜里有,我能骗则骗,得偷就偷,虽然名气有点臭,可是我衙门里头有朋友,赌场的弟兄搭的够,街坊邻居们见了我都得伸出手指头,谁敢跟我斗”。这就是数板儿,一段段都是念的。这是文丑的念,比较慢一点、随和一点。武丑的念法又不一样了,像《连环套》,像《打渔杀家》里面的大教师:“我练过大十八般兵器,小十八样武艺,一切拳脚式,软硬的真功夫。这大十八般兵器我练的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这都算不了什么。”这节奏跳跃,而且节奏要快、准确、干脆,这是武丑的。还有一种叫方巾丑,就是念书生的角色,像《昭君出塞》中的王龙,他是上韵的,是书生念法,这又不一样,是文绉绉的味,像《活捉张三郎》也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所以丑角唱、念、做、打都得齐全。

“老艺术家口述历史”丛书简介

《我的京昆生涯》
由16位京昆老艺术家口述采访音频编辑整理成书,包括张南云、童祥苓、岳美缇、梁谷音、张洵澎、王芝泉、计镇华、张铭荣等名家。书中京昆老艺术家们回顾自己的学艺之路、成长历程,并从各维度展现了20世纪京剧和昆曲艺术的辉煌,呈现出一部鲜活生动的京剧、昆曲史。

《我的越剧生涯》
本书采访了十几位越剧老艺术家,包括袁雪芬、王文娟、毕春芳、焦月娥、筱月英、吕瑞英、孟丽英等,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整理成书,以亲历者的自述阐述、回忆越剧的发展、所处环境、经历的事件等,为上海越剧界建立起一份全面的历史档案。

《我的话剧生涯》
本书是对24位话剧艺术家的访谈实录,包括娄际成、张先衡、杜冶秋、童正维、俞洛生、陈奇、郑毓芝等,记录了他们成长与成才的过程,内容丰富生动,很好地反映了从上海解放初期到近些年话剧在上海的发展状况。

《我的淮剧生涯》
本书集中收录了一批淮剧退休老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和从艺人员的口述记录,包括陈忠国、程少樑、何双林、李金贵、张留根等人,涉及演员、编、导、唱腔设计、主胡、司鼓等各个门类,非常细致地口述了极其宝贵的艺术经验。

《我的杂技生涯》
书中收入20位上海杂技界老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料,包括蒋正平、周良铁、张训导、徐志远等,全面反映前辈艺术家成长和成才的心路历程。

《我的木偶戏生涯》
书中收录了十余位木偶戏老艺术家的口述访谈,包括周七康、郑如桂、王华、周渝生、柳和海等,反映了木偶戏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经验,以及老艺人的人生轨迹。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