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解锁人类意识演化谜团:追溯起源,解析发展脉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解锁人类意识演化谜团:追溯起源,解析发展脉络

引用
CSDN
1.
https://blog.csdn.net/ZhenhaoTechnolog/article/details/144427257

意识并非永恒不灭,它必然源于那些起初并无意识的现象。这一观点在科学界已达成共识。丹尼尔·丹尼特在其著作《意识的解释》中,更是用专门的章节深入探讨了这一关键问题。

引言

在探索意识演化历程的漫漫长路中,寻得一个精妙恰当的视角至关重要。我们需凭借它,穿透层层迷雾,洞悉那诸多繁杂状况,精准剖析它们在催生完全成熟的意识现象时,究竟施展了何种独特魔力,扮演了怎样不可或缺的角色。

且看那藏于大脑深处、隐秘幽微的运行机制,究竟是何种构造,竟能担起诠释意识谜题的重任?在妄图揭晓这一谜底之前,不妨先将目光投向大脑机制那波澜壮阔的演化史诗。试着去探寻,到底是怎样独特的运转机理,足以阐释这拥有意识的大脑所展现出的万千行为。

回溯往昔,那些作为有意识人类先驱的古老存在,彼时彼境,它们身上并未萌生出特殊的自我感知。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懵懂质朴的生命形态,一步步铺就基石、垒砌阶台,以其漫长的演化积累,为人类如今这般独一无二、繁复精妙的意识盛景奠定了根基,让那熠熠生辉的意识之光,得以在岁月长河中渐次绽放。

早期:分辨好坏之意识萌芽

在生命演化早期,起初万物运行只关乎因果,并无目的一说,权益概念也不存在。但随着 “复制子” 在数千年前出现,情况发生改变,它们开始趋利避害,由此 “好”“坏” 概念产生,生物有了利益诉求,自我与世界的界限也因自保需求而变得分明,这或许是《自私的基因》书名的由来,而这种 “自私” 可视为生命起源标志之一。

自然选择对系统的形成过程难以详述,因其起始的复制因子是无序、盲目的。同时,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存在深刻差别,人工选择的事物常伴随副作用,大自然则不会预见副作用却可能因系统碰撞产生额外好处。

在大脑机制方面,神经元信号传输有其特点,神经元群输出较协同,单个神经元输出多变,不同层次模糊信号经联结能解决模糊问题。

大脑中不存在唯一对应特定输出的神经元群结构,神经元群有 “简并” 特性,为可再入图的能力提供基础,且每个神经元节点能影响诸多内容,这是 “并行分布处理” 或 “联结主义” 的核心。

在探寻 “有意识的观察者” 视点的过程中,如今的视点是最初复制子视点经复杂演化后的结果,哪怕植物也有着原始意义上的生存视点。

创造未来:预测机制的演进

大脑自诞生起便以创造未来为基本目的,达成这一目的主要有两条途径,即躲避危险和与周边个体合作。而要实现合作就需要神经系统来把控时空活动,比如海鞘寻找珊瑚礁依附时需神经系统助力,找到后其神经系统作用减弱,可见神经系统关键在于追踪和预测环境,本质上大脑就是预测机器。

起初,环境事物会触发 “走” 或 “留” 的信号,有了性繁殖后还需寻找交配机会。生物为从过往经验里提取未来行动参考,会努力找寻规律,简单生物对世界的表征极简,靠外界警示来避免犯错,它们没有复杂计划,尽力躲避伤害即可。

进一步发展后,预测机制越发重要,像面对逼近的危险物体时,其机制能发挥作用,这种机制是亿万年演化出的天生机制一部分,可捕捉逼近事物与潜在威胁的关联(虽有例外情况),像人类对危险的回避反应是天生的,新生儿也具备。而且这类机制为求快速且经济地响应,区分能力较粗糙,牺牲了部分真实准确性。

尼采:意识通常只是因交流的需要产生的压力才得到发展。

E.M.福斯特:在我明白我说的东西之前,我怎么知道我想的是什么?

做出分析

在自然界中,动物能察觉其他动物的注视是件很重要的事,这关乎对方是敌是友,所以生物进化出了可判断来者意图的警报机制。部分物种的纵轴对称探测器能触发定向反应,迅速打断正在进行的常规活动,如同船上拉响警报让全员准备应对情况。

多数动物日常按程式 “自动驾驶”,由大脑特化子系统控制,但同时有有物逼近报警系统,一旦触发,神经系统会动员起来,各感官收集扩充相关信息,建立临时中央控制区,若分析结果需二次警报则分泌肾上腺素,若无事则恢复平静。

随着这种模式频繁使用,生物收获颇丰且几乎无损失,它不仅完善了对外界及自身状态的认知,还逐渐从受外来刺激控制内化为一种习惯,常规警惕转变为主动探测,由此产生新策略,即主动获取信息。

许多哺乳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发展出敏锐眼睛不停扫描世界,这带来了有机体系统组织原则的根本转变,让好奇心或认知饥渴诞生了。

在哺乳动物的演化进程中,大脑内部逐渐形成分工,分化出背侧区与腹侧区这两个特化区域。背侧区宛如一位严谨的领航员,肩负着确保机体安全前行、避免碰撞障碍物的重任;而腹侧区则相对灵活自由,专注于精准识别周遭世界的各类事物,能够细致入微地放大具体对象,并以较为缓慢、串行的方式深入剖析,它之所以能如此从容不迫,得益于背侧脑系统为机体避开危险保驾护航。

马赛尔・金斯波兰尼推测,在灵长类动物大脑里,这种背侧区 - 腹侧区的特化模式进一步变形、演化,最终塑造出闻名遐迩的大脑右半球与左半球的分工:右半球擅长全局性、时空性的信息处理,左半球则精于专注、分析以及串行式的思考运作。

当演化迈入下一关键阶段,一项重大革新崭露头角 —— 个体表现的独特性日益凸显,这些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其内部结构具备高度可塑性,能够在生物漫长一生之中持续调整、塑造。

与此同时,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应运而生,为演化开辟出两条全新路径。与单纯依赖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传统遗传演化相比,这两条新路径极大地加快了演化速度。鉴于人类意识中诸多复杂现象正是在这些新媒介里孕育而生,并持续演变,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隐藏其后的遗传演化基础进程。

自然界时常变幻莫测,环境中的机遇与变动无序且难以预估,不存在某种万能的固定设计能应对所有突发状况。在此情形下,那些能够灵活自我重塑、因地制宜调整自身结构的有机体更具生存优势。这种自我重塑有时体现为学习过程,有时则展现为发展历程。

例如,鸟儿学习飞行、婴儿学习走路,这些行为看似平常,实则与从学会聚焦目光到钻研量子力学等学习行为一脉相承,均是个体适应环境、发展技能的表现。一旦掌握骑车技能,便会终生不忘,这便是后天习得技能固化的典型体现。那么,这种后天学习技能如何得以稳固呢?

其过程与先天固有技能的形成机制存在相似之处。虽众说纷纭,诸多理论层出不穷,但 B.F.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相对合理,该理论主张刺激 - 反应联结是接受选择的关键单元,强化刺激则是筛选留存的核心机制。然而,随着研究深入,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模式过于简化,难以阐释人类这一复杂物种后天设计固定的繁复过程,当下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探究推动大脑内部演化进程的各类理论。

这便构成了演化的首个新媒介 —— 大脑内部后天设计的固化,其中,接受选择的候选要素是那些掌控或左右行为的大脑结构,而筛选过程则由机体先天遗传安装于神经系统内的某种机械清除机制完成。

归根结底,意识如同语言一般,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源于实际需求,尤其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过程中,为了实现有效沟通与协作,迫切需要更高效的信息交流方式,意识便应运而生。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教授理查德・克雷恩提出,约五万年前,人类大脑经历一场意义非凡的生理巨变,这场变革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艺术、文化以及个体表达领域的熊熊革命之火。

克雷恩教授进一步指出,这场革命的导火索是一场基因突变,它重塑了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而语言能力的提升又如同蝴蝶振翅,连锁反应般影响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构建与发展。

以上部分参考丹尼尔.丹尼特《意识的解释》,第7章《意识的演化》p211-230。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