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德”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245096451_488238

《道德经》是围绕“道”和“德”两个字反复论说,给人无限启迪,但要通论“道”和“德”两字,并非易事。或者说,不大能得出统一的说法,这正应了《道德经》里那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但总要去说,我们才可能接近道德的真意,不言而悟,不期而遇,那是神迹,非常人可期。一种说法是否能够为大家所认同,一方面要看个人对文本内容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这也是与大家的知识背景、认识目的以及对待《道德经》的态度有关。我们认识“道”和“德”还是就文本本身,用今天通常使用的概念,就“道”论“道”,就“德”论“德”。

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到的《道德经》,大多是王弼的注本,即《道德经》的通行本。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通常叫《上篇》,也叫《道经》,后四十四章通常叫《下篇》,也叫《德经》。可见“道”和“德”在《道德经》里的中枢意义。

这里的“道”和“德”,含义和我们现在常说的伦理道德的“道德”意义不尽相同,但还是有些许联系的。现代的“道德”一词,专指人的自律意义上的伦理规范,以及遵守这种伦理规范的行为和意识。今天的我们常说的“道德”一词,沿用了“道”和“德”的延伸意义,那么它们的本意,从《道德经》来看,可以做这样的概括:

关于“道”的涵义:

在《道德经》里,“道”是最核心的概念,有这样几个涵义:

  1. “道”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本源。“道”的本意是路径,“道”引申义就是人和事物要走的道路。首先,道是万物的产生的路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2. “道”是事物存在的最终支配者。“道”存在于它所创造的事物里面,“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三十四章),“道”在表面上并不主宰由它产生的万事万物,但它却最终支配着事物的生老病死等变化。“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万物得一以生”(“一”就是指“道”)(三十九章),“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三十九章)。道就是这样不断处于变化之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通过自己的运行规律,影响着事物。

  1. “道”的本质属性是“无”。这个“无”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因为它是“无状之状”,“无形之象”,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呈现出“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的状态。这个“无”,衍生出“道”的各种性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这个“用”,就是本质作用的意思,所以“无”在一切事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表现在社会行为上,“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

  2. “道”的特点是自然、柔、变和反。这些特点是由“无”和“道生万物而不有”的自然之道派生出来的。“道法自然”,认为违反自然而然的道理,都会违背“道”的性质。

这个自然,就是道,它的变化特点是:“反者道之动。柔者道之用。”(四十章)

什么是“反”呢?这个道,“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二十五章)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就是先“远”后“反”,其实,“远”也是一种“反”,“远”是去,“反”是复,都是“反”,“反”就是否定和自我否定,是事物向反面转化。

柔,是由“无”表现出来的性质,柔又表现出虚、静、卑、下、曲、枉、少、雌、贱、损、复、退、朴素、小、平易、不争等等其他道和德的特点。

“德”是“道”的派生,它有这样几种涵义:

  1. “德”是“道”在人和事物上的体现。“德”的本意是“得,和得到”的意思。“德”的引申义就是由道而得。由道得到了什么?得到了事物的存在。道不可见,但是可以被认识,“道”会表现为“德”,“德”是世界上的可见可感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的“道”的属性。通过“德”,我们可以去发掘和认识“道”。

  2. “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也就叫“孔德”、“玄德”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指“上德”的内涵,在于它与道保持一致。

“无”是“德”的最高境界,所以,“上德”就是无心为德 、无心之德,“下德”是有心为德、有心之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章),这种“无”的“上德”,和“道”的属性是相同的,比如,还表现为:不争,无为,虚无,清净,无私,无欲,无知,无尤,无事,无执,无行等;还包括,做事要“动之徐生”,不欲盈。

  1. “德”是事物回归于“道”的形式。事物因为“德”而存在,但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事物都是要归根的,要回归产生他们的母体——道。道生成万物,万物又复返道的过程,往复循环,构成了世界的万千气象。在人的主观意识能够支配的范围内,上德是图存之道,下德是自灭之道,德在人而论,合德则生,失德则亡。人是可以通过把握“德”,从而合与道,得到自身的保全和生存发展。事物由道生,是德,事物复归于道,也是通过德的性质变化来完成的。变壮变老,也会消亡,“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十章)

“道”和“德”两者的关系,已经反应在了他们的涵义中了,总体上说,道是根本,德是表现;道是总体,德是部分;道是第一性的,德是第二性的;道和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德只要与道同在,就会长久,否则就会消散。

通常都认为《道德经》的根本在于“道”,那么《道德经》的所要阐述的意义重点,是论“道”吗?不一定。许多人读《道德经》是为了“得道”,所以认为“道”是《道德经》的重点。但有一种观点认为并非如此。老子重点要论述的是“德”,是要回答现实中人们到底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因而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到大量论述人、社会、国家的生存问题、治理问题的应对之策。

老子是入世的现实主义者,他为了说清自己的社会主张和智慧,推论出“道”论这个理论基础,所以,老子不是为了论“道”而言“道”,而是为了论“德”而言“道”,这对我们今天理解《道德经》和它的意义,还是很有启发的。这也是我们理解“道”和“德”的关系时,不得不了解的一个方面。

《道德经》饱含着老子对于哲学、社会和人的理解,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余字,但是这部著作千百年来依然被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所推崇,同时也被很多书法家反复抄写、收藏。宋元相交之际的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就曾以碑帖的方式楷书《道德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