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M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HPM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将数学史融入教学已成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本文以"两角和的正弦公式"教学为例,深入探讨了HPM微课的概念、研究框架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概念界定
HPM
HPM即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是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统称。20世纪,国际数学史与数学关系小组的成立,使HPM登上了历史舞台。我国自2005年起对HPM的研究越发重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着重强调要将数学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微课
微课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美国艾奥瓦大学附属学校提出的微型课程。如今的数学微课是指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短视频,时长基本控制在6~10分钟。HPM微课
HPM微课是指将一些重要的解题思想、数学史或数学家小故事等制作成微视频,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实践证明,如今的高中数学HPM微课主要以6~10分钟的短视频为主,着重围绕某个知识重点或难点展开数学史或数学教育资源的播放。
研究框架
结合新课标要求与近期微课活动评价标准,研究框架主要包括分析、设计、制作、应用与评价等环节:
- HPM微课分析:理清微课教学的各项要素,如课标、学情、教材、史料等。
- HPM微课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史融入微课中,形成HPM微课教案、脚本、学习单等。
- HPM微课制作:基于以上两个环节的课程拍摄、录制、剪辑、完善等,一般借助软件Camtasia Studio录屏。
- HPM微课应用:有线上与线下两类,教师可将制作好的微课发布到教育平台供学生提取学习。
- HPM微课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四基"与"四能"的掌握情况,"三会"能力的发展趋势,以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六大要素的提升情况等。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 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感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情境,掌握两角和的正弦公式的推导方法,发展逻辑推理素养。
- 借助几何模型,通过面积计算推导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发展数学运算与直观想象等素养。
- 借助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务实求真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并掌握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及证明方法。教学材料
HPM微课;微学习单;两对斜边为1的直角三角形纸片。
教学简录
情境创设,引入主题
教师播放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相关的HPM微课,引导学生回顾勾股定理及其证明方法。活动探究,深化理解
学生通过拼接直角三角形纸片形成菱形或矩形模型,借助面积出入相补法推导两角和的正弦公式。积极互动,构建新知
学生观看HPM微课了解两角和正弦公式的形成与发展史,并完成相关计算任务。课堂小结,完善认知
学生回顾教学流程,总结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反馈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约95%的学生对HPM微课表现出较强的兴趣,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探究兴趣,拓宽视野,有助于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教学思考
对学生的影响
HPM微课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教师的影响
HPM微课能规避教师对数学史了解不够的问题,固定的时间也为教师更好地掌控课堂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 陈晏蓉,汪晓勤. 数学史料的选取原则与案例分析[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12):37-43.
- 侯小敏,汪晓勤. HPM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数学月刊,2015(0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