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下的经济图景
人口流动下的经济图景
2024年春运期间,跨区人流量高于往年,但人口迁徙距离有所缩短。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人口流动的新趋势,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春运客流的新变化、短途迁徙增多的原因以及人口流动变局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问:春运客流,反映哪些新变化?
2024年春运跨区人流量高于往年,但人口迁徙距离有所缩短。受部分行业停工较早,务工人员提前返乡等影响,2024年春节前全社会跨区流动量较为“平淡”;春节“黄金周”开启后旅游出行人流明显增多,带动跨区人流量大幅提升。春运前20日,平均跨区人流分别较2023、2019年同期增长13.9%、11.1%。不同运输方式中,公路非营业性小客车客运(自驾)出行量显著增长,占比升至82.2%、较2019年大幅上行15.5个百分点;反映远距离出行的旅客发送量较2019年同期下滑43%,指向人口迁徙距离较疫情前有所缩短。
分区域看,合肥、长沙等中部强省会城市人口聚集力提升,春节前净迁出规模高于往年。2024年春节前(农历腊月十六至腊月三十,即春运前15日),以合肥、长沙为代表的中部强省会城市净迁出指数位于全国前列,分别较2023年同期增长7.3%、5%,指向相关地区人口聚集力提升。相比之下,广州、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净迁出指数更高,但强度有所减弱,分别较2023年同期下降0.2%、7.9%、10.3%。
以成都、郑州为代表的传统劳务输出地区,春节前迁入、迁出强度双低,当地人口或更多留在本地就业。疫情平稳转段后外出务工人群增多,2024年春节前多数省会城市及直辖市跨区迁入、迁出指数同比显著提升。而以成都、郑州为代表的传统劳务输出地区,人员跨区流动强度偏低,迁入指数分别较2023年同期小幅上涨1.2%、下降4.2%,迁出指数分别回落3.1%、2.3%。与此同时,郑州、成都的省内迁徙比重明显较高。2024年春节前,郑州市68.6%的迁入人口、82.6%的迁出人口来自河南省内,主要分布在开封、新乡等地;成都市69.4%的迁入人口、76.2%的迁出人口来自四川省内,主要分布在德阳、眉山等地。
二问:短途迁徙更多,有何原因?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农民工平均年龄上升、外出务工意愿下滑,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人口迁徙距离或随之缩短。2023年,我国农民工群体接近3亿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1.8亿人、占16-59岁人口比重达20.4%,是全社会跨区出行的主力人群。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增长较快,2022年为42.3岁、其中50岁以上人数占比29.2%,分别较2011年显著上升6.3岁、14.9个百分点。随着农民工老龄化程度加深,其外出务工意愿明显下滑,2022年占比为58.1%、较2011年回落4.6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河南、四川、河北、湖南、安徽等农村劳务输出大省,未来人口迁出或进一步减弱、当地人口聚集力趋于强化。
中部地区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较大,汽车等代表性行业增长较快,人才需求增多、人口“虹吸”效应随之强化。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叠加近年来中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较大,部分产业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2023年,东部、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为43.8%、29.9%,分别较2017年下降0.8、上升2.5个百分点。以安徽为例,多项产业政策扶持下,2023年汽车、电器机械、运输设备增加值分别录得33.9%、20%、19.4%的高增长。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当地人才需求也会增多,2023年安徽省人才需求目录中,先进制造等产业被列为重点领域、引进人才力度较大。
疫情期间东部发达地区亏损企业数量增加、就业压力相应上升,外来人口净迁入强度有所减弱。2023年前三季度,亏损上市企业较2019年增加562家,东部地区占比65.7%,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设备、橡胶塑料、非金属制品等吸纳就业人数占比较高的制造业。2023年,山东、天津、福建、江苏、北京等东部地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较2019年回落较多,安徽、湖北、云南等中西部地区新增城镇就业有所增加。
三问:人口流动“变局”,或有哪些影响?
中西部人口回流有助于提升当地产业集聚度,配合政策加码,或进一步强化人才吸引力。从产业“专业化”视角看,东部地区集聚度更高,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处于领先地位;四川、安徽等地集聚度相对落后,但近年来有所上升。从产业“多样化”视角看,四川、重庆、湖北等地集聚度具备一定优势,高于浙江、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安徽、湖南、广西等中西部地区在三大任务中明确“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政策有望加码、带动产业承接能力增强、进一步提升人才吸引力。
人口集聚有利于促进当地消费,进而带动居民收入增长,形成正循环。2023年,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代表性省份社零两年复合同比分别为4.4%、5.6%、4.2%、5.8%,高于全国水平的3.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复合同比分别为5.7%、6.8%、5.9%、5.8%,高于全国水平的5.66%。人口集聚还会带动接触性服务等场景消费需求,以及居民经营净收入。2023年,安徽、湖南、四川居民经营净收入两年复合同比分别为6.6%、6.0%、5.9%,高于全国水平的5.4%。
经济活跃度改善地区,汽车等大宗消费亦呈现较快增长。伴随中西部等地活跃人口增加,商务活动、线下消费带动自驾出行需求增多,当地汽车消费也有明显提升。2023年成都、郑州、重庆、武汉汽车销量均突破40万辆,位列全国前10,分别同比增长14.7%、29.3%、10.9%、9.3%;对应城市车流量增加,2023年日均拥堵延时指数分别同比增长6.6%、7.3%、6.0%、10.7%,涨幅位于全国相对前列。
研究结论
(1)春运客流,反映哪些新变化?2024年春运跨区人流量高于往年,但人口迁徙距离有所缩短。分区域看,合肥、长沙等中部强省会城市人口聚集力提升,春节前净迁出规模高于往年。以成都、郑州为代表的传统劳务输出地区,春节前迁入、迁出强度双低,当地人口或更多留在本地就业。
(2)短途迁徙更多,有何原因?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农民工平均年龄上升、外出务工意愿下滑,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人口迁徙距离或随之缩短。中部地区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较大,汽车等代表性行业增长较快,人才需求增多、人口“虹吸”效应随之强化。疫情期间东部发达地区亏损企业数量增加、就业压力相应上升,外来人口净迁入强度有所减弱。
(3)人口流动“变局”,或有哪些影响?中西部人口回流有助于提升当地产业集聚度,配合政策加码,或进一步强化人才吸引力。人口集聚有利于促进当地消费,进而带动居民收入增长,形成正循环。经济活跃度改善地区,汽车等大宗消费亦呈现较快增长。
风险提示
1、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外形势变化对出口拖累加大、地产超预期走弱等。
2、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债务压制、项目质量等拖累政策落地,资金滞留金融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