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是经济学的底层逻辑
功利主义是经济学的底层逻辑
功利主义作为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边沁和密尔提出的主流哲学思想,其核心理念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思想不仅在伦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成为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本文将从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探讨其如何影响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标准,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功利主义在经济学中的实际应用。
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
功利主义是一种结果主义的伦理学说,其基本理论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道德的;若导致产生与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不道德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功利主义与经济学的关系
刚进入本科学习的一年级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第一课就是稀缺性,老师会告诉你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如何高效地配置(使用)这些稀缺资源(罗宾斯对经济学的经典定义)。但是一般老师在这里不会告诉你什么是“高效”,也就是资源配置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标准就是社会福利(Total welfare)最大化,换一种说法就是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和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的总和最大。这个标准是功利主义哲学“最多数人最大化幸福”提供的。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图表来阐述:
在竞争性市场的均衡点(上图中的E点)社会福利最大,此时的社会福利包含了蓝色的消费者剩余和黄色的生产者剩余。在这个范围内发生的任何自愿交易,交易双方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剩余(福利),这就是交易带来双赢结果。
经济学家在评估市场结构和政府政策效果的时候使用的标准就是这个福利最大化的标准。经济越接近这个标准就越有效率,越偏离这个标准就越没有效率。虽然经济学家也会区分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和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但这个效率标准就是妥妥的价值判断,经济学家依赖的底层判断都是价值判断,所以单纯去讨论实证经济学并没有多大意义。
偏离效率标准的情况
那有哪些情况会偏离这个效率标准呢?实际上现实的所有情况都会偏离这个标准,作为一个判断的基准,它一定是理想化的,但在某些情况这种偏离会更大一些。当经济偏离这个标准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福利损失,经济学家称之为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如下图所示:
一般来说垄断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都会扰乱价格机制,使得资源配置没法达到效率标准,从而产生社会福利的损失。本科生阶段常见的偏离效率配置标准的情况有以下几种:垄断、政府的价格限制(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数量限制(比如牌照)、征税和补贴以及外部性等等(更高一级的经济学还会讨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本文以最常见的征税(单位税)来阐述这一问题。
政府征税似乎天经地义,征税的目的无外乎维持政府本身运转、提供公共品以及特定的产业政策等。政府征税(单位税,对每单位产品征一样的税)有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如下图所示:
在没有征税时,社会交易量为Q1,整个社会的福利是:A+B+C+D+E+F,其中消费者剩余为A+B+E,生产者剩余为:C+D+F。现在政府对每单位商品征税Pc-Ps,其中Pc是征税后消费者支付的价格,Ps是生产者获得的价格,税后的交易量变为Q2,消费者剩余变为A,生产者剩余变为D,政府税收收入为B+C,整个社会福利为A+B+C+D,相比于没征税的时候减少了E+F的面积,这个面积就成为无谓损失,它代表征税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
征税为什么会带来福利损失呢?
征税会让商品的价格上升,根据需求定律消费者消费量会下降,比如上图的Q1下降到Q2,这减少的部分相当于交易机会的丧失。试想如果这部分交易发生了消费者可以获得剩余E,生产者可以获得剩余F,但现在因为征税,这些福利白白损失了,谁也没有得到。所以征税带来福利损失之外还伴随着市场交易规模的缩小,这偏离了经济学家的效率标准,所以市场派的经济学家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当然在这里我们并没有考虑到福利的再分配,效率标准只关注福利的总量并不关注福利如何在人们之间的分配。还有一个问题是到底这个无谓损失的规模有多大?造成的市场规模减少的程度如何?这需要引入另外一个概念:弹性。在这里本文不做拓展,后面会专门讲讲这个知识点。
整个微观经济学阐述的就是价格机制的运作机理,但参照系是功利主义的效用最大化逻辑。有了这个参照系,经济学家可以研究所有的市场,对于效率不佳的市场,经济学家会找出边界条件,提出具体的机制设计。
科学的发展在于提供理论的参考系,这个理论的参考系我认为和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