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最神秘寺庙:500年不对外开放,地位堪比故宫和中南海
揭秘北京最神秘寺庙:500年不对外开放,地位堪比故宫和中南海
在北京石景山区,有一座始建于五百年前的神秘寺庙——承恩寺。这座寺庙有着"三不"原则(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做道场),500多年来一直不对外开放,其地位堪比故宫和中南海。2021年7月,这座神秘寺庙终于重新开放,让我们得以一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有人不远万里,前往上海静安寺,为家里正受疾病折磨的亲人求"平安";
也有人来到传说中的"天下第一寺"白马寺,郑重其事地走进接引殿"求财",希望事业因此出现转机;
还有忙于学业的年轻人,选择到四川的文殊院虔诚许愿,祈祷自己能在重大考试时高中!
在这其中,北京有一座寺庙却显得鲜为人知,它被称为"最神秘寺庙",508年都不对外开放,其地位堪比故宫和中南海!
那么,这个寺庙叫做什么,又为何会这么多年都不对外开放呢?它的背后,是否有什么秘密呢?
神秘寺庙有"三不"
在首都北京市的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东部,有这样一座始建于五百年前的神秘寺庙,不仅鲜有人知,而且数百年都不曾对外开放。
2006年,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这个地方更添加了一些神秘的面纱。
有人想进去一探究竟,但却不知该如何预约,更不知道里面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能使得其被完整保护五百年。
这座寺庙叫做承恩寺,是由明代的司礼监太监温祥兴建,明武宗曾赐额"承恩禅寺"。
因为兴建和赐额的人地位都比较高,所以一直被视为是"皇家之地"。
而且,承恩寺当初建成之后,是由朝廷中央机构僧录司的官员左觉义前来住持的,规格实在不一般。
后来朝代更迭,到了清代的时候,这座寺庙又被三次重修,足以见得皇家对这座寺庙的重视程度。
新中国建成后,该地曾经作为学校,成为过九中学校的一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开始重新重视起了对该地的整修,使得这一有着五百年历史的寺庙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承恩寺之所以神秘,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有着"三不、三高和五绝"。
"三不"是指承恩寺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做道场。
看到这里许多人都会好奇,一个寺庙如果做到了这"三不",是不是就意味着它没有经济来源呢?
那这么大一个寺庙要靠什么维持,里面的僧人又要怎么生活?而这,或许和兴建这座寺庙的司礼监太监温祥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闻说建造者温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太监,从他非凡的身份来看,很可能还掌握着一些朝廷"清道夫"的工作,权力极大。
也就是说,承恩寺很有可能是皇室在外设立的秘密分支机构,正因为有了这个特殊的作用,涉及皇室机密,所以才不对外开放,拿着朝廷的贴补,数百年来也无需接受香客的供奉。
寺庙内部有"五绝"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承恩寺的神秘面纱渐渐被褪去,越来越多的游客想要进去一睹这座寺庙曾经的繁华景象。
的确,这座由皇家督建并掌管的寺庙有着许多精妙绝伦的地方,在这其中,又有著名的"五绝"之说。
这第一绝就是承恩寺内的精美绝伦的壁画,原本,寺内的大雄宝殿、天王殿内都有着不俗的壁画,极具考古意义和观赏价值,但如今,经过数百年的湮灭,这里也就只剩下天王殿里有壁画了。
天王殿的壁画有颜色各异的四条彩龙,也有明孝宗和皇后相濡以沫的场景,根据专家所说,这些壁画的笔触虽然不够细腻,但描绘的却是更鲜活的场景,更具有人文价值。
寺庙里的第二绝便是碉楼,承恩寺内有石砌的碉楼,共四座,每一座楼都高三层,最绝的是楼底下有地下通道连通各处,使得寺庙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回"字形。
地下通道的存在也说明,这座寺庙并不简单,一定有着其他的作用,否则建造者不会专门建造这么一个东西,说不定数百年前,这座寺庙还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战乱呢。
除了壁画和碉楼外,承恩寺还有建在屋顶的钟鼓楼,成活率极低但在寺内却傲然挺立的"人"字柏,以及雕刻精美,为古代达官显贵专供的上马石为其余三绝。
这些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物品,共同构成了承恩寺的奇景,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产生了兴趣,想要一探究竟。
虽说承恩寺已经建成数百年,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修缮者用他们的工匠精神一点点修复,才能让我们这些百年后的现代人有了穿越古今的机会,再次领略其中的文化魅力。
2021年7月,距离明代500多年后,承恩寺正式修缮完毕、重新开放,我们后辈人才得以有机会观赏到明清的文化瑰宝。
中国地大物博,除了承恩寺之外,还有许多美景和神秘的野庙等待我们开发。
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像承恩寺一样的文化景点,得到妥善的维修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