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中秋节:为何古人对于月亮如此崇拜?放假的传统从何时开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中秋节:为何古人对于月亮如此崇拜?放假的传统从何时开始?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1186691_121164927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从最初的祭月仪式到如今的团圆象征,中秋节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节日背后的故事。

中秋节,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在古代,因为这一天要祭月和拜月,故名“月节”和“月亮节”,也因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也成为“团圆节”和“女儿节”,而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也称“果子节”。

正所谓“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祭祀日月的文化传统,秋分祭月,可能便是中秋节最早的起源因子。

从商代开始,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有了祭月的记载,但具体是否在秋分这一日,不得而知。到了周代的《周礼》之中,便有了“仲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可以说,在三代时期,就已经有了正式的拜月和祭月的礼仪。

到了汉代,关于月亮的神话以及传说纷纷亮相,这是中秋节性质转变的关键要素,意味着中秋从秋分拜月、祭月的国家大典,开始成为民间望月、赏月的民俗节日。

毕竟,在上古之时,“绝地天通”之后,像日月这样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是无缘享祭的,月亮对于平民而言,是一种外在支配的神秘力量,无法接近它,祭祀它。而神话故事的流行,便是月亮崇拜走下神坛的标志。

这一时期的月亮神话,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延续到了汉代的《淮南子》。在《山海经》中首先出现了月亮与嫦娥的雏形,即所谓“常羲”:

《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而《淮南子》中则将嫦娥的故事情节补充得十分圆满,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使之深入人心:

《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汉代晚些时候,嫦娥最著名的道具——玉兔也开始出现,晋代则有了月中玉兔捣药的故事,比如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唐代,月宫中除了寂寞的嫦娥、玉兔之外,又添了一位据说是因学仙有过而被贬谪来的吴刚。

至此,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神话的传说故事,奠定了其基本的叙事情节。

唐人精神浪漫,气势恢宏,也极富生活气息,在全唐诗中,有九十多首都与中秋赏月相关。最著名的是《天宝下·望月台》中记载的,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了好好赏月,竟然专门筑了一个百尺的高台:

“玄宗八月十五日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经禄山之兵,不复置焉,唯有基址而已。”

这说明在唐代八月十五赏月,已经是一个普遍流行的习俗了。而宋代中秋节则更具市井的生活气息,还特意放假一天,而这一天也是世俗欢娱的节日,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平民大众虽然财力有限,却也“解衣饮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明清之后,中秋节的地位显著上升,在清代更是成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四大节日之一。而且有一个重大转变则是,男子拜月的情况越来越少,而月神也逐渐成为专门的女性崇拜对象,所以北京城也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语。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是时代精神的聚焦,明月依旧,人心已非,人们按照传统的农事,在其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岁时节日,从而安排一年四季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之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