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建筑里的历史记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建筑里的历史记忆

引用
搜狐
6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11025704_121123743
2.
http://www.gl.gov.cn/xjwz/rw/mdgl/gjms/202409/t20240930_4902573.htm
3.
https://sjglj.fuzhou.gov.cn/zwgk/gzdt/202405/t20240523_4828993.htm
4.
https://hk.trip.com/moments/poi-three-lanes-and-seven-alleys-87778/
5.
https://lordcat.net/archives/150345
6.
https://m.fz.bendibao.com/tour/74903.shtm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这句流传已久的话,道出了福州三坊七巷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这片占地约40公顷的古建筑群,不仅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更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

01

宫巷:名人荟萃的“金巷”

在三坊七巷的七条古巷中,宫巷以其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和浓厚的文化气息而著称。据记载,宫巷在宋代就已经形成格局,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如今保存的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

漫步宫巷,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钟鸣鼎食的年代。这里曾住过五代十国时的闽王王后陈金凤,明代被誉为“西来孔子”的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清代“贤臣”山东代巡抚杨庆琛,以及“中国海军之父”沈葆桢等历史名人。民国时期,作家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中描述宫巷:“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均是钟鸣鼎食之家,像林文忠公的林氏、郑氏、刘氏、沈葆桢家的沈氏,都住在这里,两旁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02

建筑特色:中西合璧的典范

宫巷的名人故居建筑特色鲜明,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

以杨庆琛、吴石故居为例,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建筑,道光、同治年间归杨庆琛所有。民国17年(1928年)被福建省某专员购买后,改建为中西合璧砖木混合结构,保留了清代建筑构架,外观则改造成民国时期建筑风格。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典雅,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简约实用,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开放与包容。

03

文化内涵:历史记忆的载体

这些名人故居不仅是建筑遗产,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沈葆桢故居的二进院落,曾是书法大师沈觐寿先生的住所。20世纪50年代,沈觐寿先生在这里教授书法和《古文观止》,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人才。故居内的插屏门、梁架、斗拱等建筑细节,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审美情趣。

林聪彝故居同样保存完好,其建筑布局严谨,装饰精美,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高超技艺。故居内的灰塑、雕饰等细节,展现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见证了林则徐家族的辉煌历史。

04

结语:历史的见证与传承

三坊七巷的名人故居,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这些古厝里的一砖一瓦、一雕一饰,都凝结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先贤们的故事。今天,当我们漫步其中,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建筑艺术,更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近年来,福州市政府投入约50亿元对三坊七巷进行保护性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原了约26万平方米的传统风貌。这些努力,不仅是为了保护建筑本身,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得以永续传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