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邯郸少年杀人案:悲剧背后的多重社会痛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邯郸少年杀人案:悲剧背后的多重社会痛点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3481034_121215959

2023年3月11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警方在一个废弃蔬菜大棚找到初中生王子耀的遗体。调查显示,涉嫌杀害、掩埋王子耀的是他的三名同班同学。三人均不满十四周岁。4月8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依法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核准追诉。

案件引发热议。初中生何以犯下杀人之罪?案件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悲剧面前我们应如何反思?新闻学生搜集整理了7篇相关报道,尝试一一回答这些疑问。

就案发经过,新京报采访了施、受害双方家属,提供了较多信息增量。

受害者家属回忆,3月10日,王子耀以和朋友出去玩为由出门。下午2点左右,监控拍下张某开电动车载着李某、马某及王子耀的画面。下午5点,家人拨打王子耀电话,无人接听。3月11日凌晨,王子耀父亲查询儿子的微信记录,发现其曾给张某发过191元的红包。同天上午,警方来到四人共同就读的旧店中学寻找张某、马某和李某。询问中,有人承认王子耀被害,其遗体随后被发现。

另一面,嫌疑人之一的马某爷爷向记者表示,3月11日,王子耀遇害次日,孙子马某仍和平时一样收拾住校用品,并未表现出异常。


曾埋着王子耀遗体的废弃蔬菜大棚(图源:新京报)

案件侦办方面,3月18日,警方接受央视新闻记者采访表示,初步认定这是一起有预谋的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分两次在废弃大棚进行挖掘,坑深56厘米。同时未发现有成人参与作案。

新京报 | 邯郸3名杀害同学的初中生被刑拘!1人住处离埋尸点约100米

央视新闻 | 河北邯郸肥乡区警方回应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案:犯罪嫌疑人为有预谋作案

许多迹象表明,被害者王子耀在生前曾遭遇校园霸凌。南方周末采访了王子耀家属,他们表示,事发之前,王子耀曾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多次向家长表达不愿上学,只是从未直接透露相关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CCTV热线12直接采访到了四人的同班同学,王子耀多次被三名嫌疑人关进劳动小屋,也曾表达过轻生情绪。但据王家姑姑,学校校长称孩子的死是意外,班主任十分负责。

南方周末 | 邯郸3名初中生疑杀害同学,“12岁以上可担刑责”

CCTV热线12 | 河北邯郸初中生杀人事件独家调查(视频)

以此事为由头,中国慈善家杂志指出,校园欺凌具有较大隐秘性,背后有多重现实原因。一所中学的德育教育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被欺凌者往往不敢主动向老师告状,而很多欺凌事件发生在课后或周末,地点也不在学校,老师难以做到全方位、全天候监控。另外,面对校园霸凌事件时,因担心其演化成“丑闻”及可能的舆论追讨,校方更倾向于“内部解决”。只有极少数事件会因现场视频、监控录像流出,或酿成恶性后果而曝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童小军提醒,中国民众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仍有提升空间。她建议学校设置专职社会工作者,为预防、及早发现与介入校园霸凌事件提供支持。

中国慈善家杂志 | 邯郸初中生之死:排挤、威胁到谋杀,应如何避免悲剧再发生?

如何才能揭开校园欺凌的隐形衣,避免邯郸悲剧的再次发生?南方周末采访了多位教师及专家。多名受访者提及,面对校园霸凌,教师往往因缺少理论知识和行为范本而不知所措,因此对其进行有效培训,是目前最紧要且能很快见效的应对措施。

而当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解决校园霸凌时,学校层面设立的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就成了更重要的后盾。2017年11月,教育部曾下达文件,要求中小学校联合社工、家长及专家设立欺凌治理委员会。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尚未设立学生欺凌委员会;即使有,也只是挂上不同的名称,实际上依然是学校的德育处。”一名受访的高中语文教师认为,校方的消极态度和校园欺凌挂钩于学校考核不无关系。她因而建议,扭转全社会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欺凌的认知才是首要。

南方周末 | 90%的校园欺凌本可预防,可是为何做不到?


2024年3月25日,在江苏南通如皋市九华镇九华初中,民警向学生们讲解防范校园欺凌知识(图源:人民视觉)

目前,最高检已依法对三名嫌疑人核准追诉,标志着案件正式进入刑事司法程序。舆论中,要求对嫌犯处以重刑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看理想的专栏文章提到,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发生后,社会舆论往往分化为主张重刑的“严刑峻法派”与主张教化的“社会结构派”。因不适用死刑,每一名少年犯终会迎来回归社会的时刻,“社会整体参与”的需求贯穿始终。但现实中,中国社会在监狱建设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领域的资源投入,距离满足需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看理想 | 邯郸未成年人罪案:重刑能对抗恶意吗?

刑罚之外,对罪错青少年的矫治也是难题。三联生活周刊就此专访了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郗培植。郗培植表示,由于对罪错少年教养的场所的缺乏,许多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无处矫治,我国少年司法“宽容而不纵容”的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对罪错未成年人“养肥了再打、养肥了再杀”的困局。

他还指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上升,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单用刑罚这单一手段很难起到一锤定音的社会效果,需要社会的综合发力、综合治理。

三联生活周刊 | 邯郸初中生杀人事件:刑罚之上的矫治难题


《少年法庭》剧照

一个始终无法忽视的背景是,案件中三名嫌疑人与被害人均为留守儿童。这让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真实故事计划Pro重发旧文,作者将视角聚焦于第一代服刑的留守儿童,通过描述六位犯人的童年生活、原生家庭、两性关系等故事,将这些留守儿童的命运线置身于更宏大的层面——“一条隐秘的、隔代传递的链条,留守儿童犯罪的困境链条”。

他们的童年生活在留守或单亲背景下,缺乏人性滋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有人缺少父母管束,早早辍学后走入歧途;有人因童年经历心存自卑、脾气暴躁……当留守或单亲的孩子长大,情感世界始终有一个无法缝补的破口。与此同时,他们的下一代正在遥远的乡村,重复他们的童年经历,面临循环的命运困境。

真实故事计划Pro | 留守儿童:被牺牲的6100万,现在长大了

距离事发已有一个多月,必须承认的是,尽管媒体已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但受制于各种原因,目前针对案件本身的事实信息仍较为缺乏。

舆论并未因此消退。社交媒体上,仍有大批网友自发“加热”相关词条与话题。我们也依然能从事件中窥见多重社会痛点——低龄犯罪、校园欺凌、留守儿童,每一桩都值得被持续关注与讨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